第1145章 去帝号三桂示弱

推荐阅读: 科举福妻掌中娇三界血歌隋唐群英传:最全隋唐演义最强上门女婿死囚营:杀敌亿万,我成神了!大唐:我的宝箱强无敌扶摇直上重生官场:我闪婚了美女县长九幽剑帝太虚剑主!

    由于中汉国综合实力较强,加上张鹿安的精心统筹安排,中汉贵州政府快速进入了角色,将原本处于绝望边缘的贵州百姓安抚下来,再从新成立的遵义府迁移部分百姓填补贵州各地,开垦荒地,得以将贵州的政局快速稳定下来。
    稳定下来的贵州当地少数民族老百姓,通过比较也是认清了中汉和吴周到底谁才是为民之主。
    渴望真正安定的人民群众,开始积极联络云南一带的亲戚朋友,主动为中汉军刺探吴周军情,使得中汉军在北盘江一带接连取得数场大胜,甚至击败了智勇兼备的吴国贵。
    由于吴周精兵大都被吴三桂和高得捷给带到湖南、江西去“开疆拓土”了,留守云南的精兵已然不足,加上各地莫名其妙地开始出现此起彼伏的叛乱,令昆明的吴周文武官员不敢贸然行事,要求吴国贵暂停对中汉国的军事行动,暂时以防守为主,务必派遣细作通过中汉国通知区域,前往湖南与“大周皇帝”吴三桂取得联系,恳请吴三桂率领主力人马回援云南再作计较。
    中汉朝廷其实是乐于看到云南方面把恐慌的情绪给带给吴三桂的,只要切断了两地的沟通,接下来就是慢慢拿捏了,可以说从大势上来说,吴周军必败。
    而这个问题也被身在湖南一带的吴周军中的有识之士所看到,吴三桂的谋士方光琛心有不甘地劝说道:
    “陛下,我们如今后路被断,对方又在湖南和江西经营有年,现如今地方百姓观望者是越来越多,我们的粮食补给因而变得也越来越困难,得早作打算了。”
    “什么打算?
    朕走到如今这一步非常不容易.
    你是知道的,难道让朕还能向他张鹿安投降不成?
    你以为他会饶了朕?
    你难道忘记了永历的事了?”
    方光琛哪里能忘,当初他就是坚决反对吴三桂杀害永历皇帝,毕竟这可是一块金字招牌,他原本是建议吴三桂“养寇自重”的。
    可是吴三桂就像是着了魔一样,听信了洪承畴的“劝导”,下令吴国贵将永历皇帝朱由榔给勒死了。
    从此以后,吴三桂就被所有忠于大明的文武官员从心中给“拉黑了”。
    举个最直接的例子,倘若吴三桂有永历皇帝在手,作为大明臣子的张鹿安是不便自立为帝的,否则就是乱臣贼子。
    无论如何,吴三桂都占有主动权。
    可是现在呢?
    作为中汉国的皇帝,张鹿安在得知永历皇帝的死讯和继位之初,都明确表示过会为“先帝”报仇雪恨,矛头直指害死永历皇帝的吴三桂和缅甸东吁国王莽白。
    眼下莽白已经就戮,接下来就会轮到吴三桂。
    这是张鹿安所坚持的“大义”使然,全国军民都在看着呢,容不得半点私情。
    但是这样的话,方光琛是不敢在吴三桂的面前说的,否则以吴三桂那种极端自私自利的性格,他一旦确认自己不会善终,那么他一定会破罐子破摔,率领全体军民死硬到底的。
    自从吴三桂不听“忠言”,贸然杀害永历皇帝以来,方光琛便没有了以前那种“肝胆相照”的想法,就算是为了家人,他也得有所保留。
    此时方光琛的弟弟方光扬,他的儿子方学潜,侄子、方光扬之子方学范均在吴三桂军中,他不能看到自家的亲人为吴三桂陪葬,方光琛于是对吴三桂说道:
    “陛下,要不我们试着派人向对方有条件求和?”
    “求和?
    有条件?
    人家张鹿安占尽优势,赵匡义就曾经说过‘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你真的认为他能允许我们分邦立国?”
    “那自然绝无可能,但是如果可能……
    陛下可以尝试去‘帝号’,以周王的名义向对方称臣纳贡……”
    “住口,方光琛你竟然敢大不敬?”
    吴三桂没有说话,他旁边的夏国相倒是直接大吼道。
    “小夏,老夫从陛下于微末之间,早已肝胆相照,就是因为如今陷入了险恶的局面当中,所以老夫才斗胆直言,如果这也算大不敬,就请陛下将臣治罪,臣甘愿领罪。”
    “恩,贤婿,廷献兄说的对,朕之早年故友,乃是你的长辈,这次念你护主心切,就不怪罪你了,下次记得要尊称一句‘方先生’。
    廷献兄,你继续说。”
    吴三桂说道,夏国相连忙躬身受教,并转身向着方光琛作揖致歉,方光琛没有理会夏国相,而是继续说道:
    “陛下,臣之所以建议‘去帝号’,正是看到了中汉国也是不好受的局面。
    他们刚刚开国不久,百废待兴,老百姓们都不想打仗,这也是咱们向东出兵可以如此顺利的重要原因。
    而且他们北面有所谓的‘毛子’骚扰,东面有朝鲜勾结倭寇作乱,早就疲于应付。
    因此臣斗胆猜测,他们也有罢兵休战的想法。
    陛下只要云南一隅之地,对中汉国无伤大雅,他们没有理由拒绝。”
    “既如此,我们毕竟不是一条心,等到他们平定北方和东面,到时候不还是会打我们大周?”
    “的确如此,但是那个时候,我们已经回师云南,到时候可以派兵占领中南之地,以缅、暹土地种植粮食,粮草必定无忧,国力将会日增,我大周再与西洋各国通好,到时候自保还是绰绰有余的。
    君不闻大理王朝屹立西南三百余年?
    难道仅仅是当时的中原王朝不想大一统?
    非也,非是不愿,而是不能也。”
    方光琛的话深深地说进了吴三桂的心里。
    他一直都不是一个雄才大略之人,处处都是在考虑自己的“小算盘”。
    他明白中汉军的强大,他没有争夺天下的想法,之所以起兵抗争,那是看见中汉军接连灭掉尚可喜和中南数国后,他担心云南将会“继其后”,才被迫被动举兵抗争。
    “廷献兄所言极是,朕哪里有什么与张鹿安争夺天下的想法?
    只要他能够让我安居云南,我们大周就是中汉朝的一个地方政权,朕会为中汉扫平中南之地。
    只是该以何人为使呢?”
    面对着吴三桂的询问,方光琛直言不讳地建议道:
    “莫过于夏国相……”
    “方光琛,你这是报复吗?”
    夏国相急的大怒道。
    夏国相本身也算是智勇双全,否则也不会深得吴三桂的信任。
    但是他根本不认为可以通过谈判来解决战争问题,他觉得方光琛是把他放在火坑上烤:
    无论成功与否,夏国相在“大周”国内,都将会成为众矢之的。
    (本章完)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投票推荐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