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章 盟誓已成!世袭勋门的动作?!

推荐阅读: 科举福妻掌中娇三界血歌隋唐群英传:最全隋唐演义最强上门女婿死囚营:杀敌亿万,我成神了!大唐:我的宝箱强无敌扶摇直上布衣刀皇重生官场:我闪婚了美女县长九幽剑帝

    许久之后,乌云终于开口:“依公公所言,朝廷大臣依旧未能全然信任我们,那皇帝心中究竟是何打算?”
    他知道,官员的看法并不关键,唯有皇帝的态度,才是决定命运的根本。
    王朝辅微微一笑,语气笃定:“万岁爷的心意,还需咱家多讲吗?若真不信你们,咱家会亲自来到此地?”
    “陛下若存疑虑,岂会一次次赏下大批钱粮布匹,供你们度日安民?”
    此话一出,乌云等人顿觉有理。数月来,朝廷使节不断前来安抚慰问,每次皆携带丰厚物资。
    这般投入,绝非虚与委蛇所能支撑。乱世之中,每一两银子都极珍贵,若无诚意,断不会如此慷慨。
    他们对大明境内的民生艰难,多少也有耳闻。
    王朝辅此举,巧妙地将质疑推给朝臣,让皇帝显得宽厚仁信,置身争议之外。
    其用意深远——既要维持控制,又要防止蒙古各部与文官集团私下结盟,酿成隐患。
    虽为宿敌,但在当下局势中,大明与蒙古都面临着同一个威胁——那便是从白山黑水间崛起的建奴势力。
    利益交汇之处,旧怨亦可暂搁一旁。
    朱由校清楚,单凭一己之力,根本无法撼动那些根深蒂固、遍布天下数百年的士族与豪强。
    唯有借助强大的武力作为后盾,才能让这些人真正心生忌惮。军队,便是最坚实的依靠。
    蒙古各部反复不定,虽有一定战力,却不可全然信任。他绝不会将江山基业托付于这群游移不定的势力。
    他的策略是既削弱其整体力量,又将其逐步纳入自己的阵营。这种手段,与满清对待蒙古的方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公公所言极是,陛下待我们恩重如山,反倒是那些文臣,对我们依旧敌视,甚至比从前更为排斥。”
    阿海来顺势接话,与王朝辅一搭一应,言语间激起众人共鸣,令场面更加真实可信。
    在二人默契配合之下,蒙古诸首领纷纷点头,认可结盟之事。
    他们心中明白,能被召至此地共商大事,必是大皇帝极为倚重之人。
    这些时日以来,大皇帝并未食言,各部百姓再无冻饿而亡者,生活已然安稳。
    于是众人暗下决心,此生追随大明,不再动摇。
    听说皇帝正以侯爵之位招揽辽东三卫,他们作为最早归顺的一批,岂愿落在人后?
    对于封爵之请,王朝辅毫不迟疑,当场应允。
    不过是个名号罢了,赐予他们又有何妨?他相信,这正合陛下心意。
    况且前朝亦有先例,凡有实力的蒙古部落来投,朝廷向来赏赐粮银,加封爵位以示恩宠。
    使命达成,王朝辅心情畅快,举杯与众人同饮,权作庆贺。
    他心中默念,万岁爷果然高瞻远瞩,这些蒙古人如今已被牢牢掌控。
    此前从未接触过蒙古事务,王朝辅本有些忐忑。临行前,朱由校曾叮嘱于他:
    “蒙古各部并非同心,只要寻得裂隙,洞察其所求,分化瓦解易如反掌。”
    今日一见,果然如此。王朝辅对那位自幼侍奉的万岁爷,更添几分敬服。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众人立于象征朱由校权威的御旗之前,在掌印太监王朝辅的见证下,齐声立下血誓。
    “今日既已盟誓,尔等部落便为一体,生死与共,永不背弃。”
    “你们的职责,是替大明稳住草原这片地界,为万岁爷盯紧那些归顺的几十万部族。”
    “至于封侯的愿望,本宫答应你们,回京后自会向皇上陈情,定不食言。”
    话音刚落,乌云与八雅尔等人神情振奋,眼中难掩激动。从此便是朝廷册封的显贵,荣禄唾手可得。
    “感激公公成全。”
    ……
    紫禁城深处。
    朱由校披着毛毯,倚在龙椅上,默然聆听魏忠贤与刘若愚奏报。
    “启禀皇爷,近日宫内一切如常,未见异常调动。尚膳监与酒醋面局的眼线也无紧急密报。”
    “唯前些日子,几位勋贵夫人入宫请安,皆拜见太妃,停留最短亦达三时辰之久。”
    “东厂已将出入慈宁宫、坤宁宫者尽数登记造册,恭请皇爷御览。”
    言毕,魏忠贤从怀中取出一本薄册,递与身旁小太监转呈。
    朱由校翻阅册页,目光落在几行名字之上。
    成国公夫人、定西侯夫人、抚宁侯夫人……
    皆出自世袭勋门。
    此事背后必有牵连。
    这些妇人持有诰命,身份等同官员,凭借夫家地位,进出宫闱无需皇帝亲准,只消皇后或太妃应允便可通行无阻。
    如今看来,极有可能是她们借机游说太妃,暗中施压,意图左右朝局,谋取私利。
    事涉勋臣之家,便不容轻忽。
    朱由校心中警觉。纵使这些年勋贵声势不显,常被文官压制,但其根基深厚,人脉盘根错节,实非表面那般软弱。
    杀一书生,不过激起笔墨讨伐,流言四起;而动一勋门,则可能引动军中旧部、宗室旁支,甚至掀起风波。
    昔日先帝第五子朱慈焕猝然离世,虽无明证,然知情者皆心照不宣。
    这些人不动则已,一旦出手,从不空言。
    崇祯皇帝不过是想让那些勋贵拿出些钱粮支援战事,结果刚抄了一家,那家的儿子便突然死去,其中若有不妥,明眼人一看便知。
    更离奇的是,朝中文武官员纷纷上奏,声称这是九莲菩萨显灵。所谓九莲菩萨,便是万历皇帝的母亲,孝定李太后。
    他们说,皇子猝然离世,是因皇帝对皇亲国戚太过苛刻,惹怒了菩萨,故降下惩罚。
    史册中记载:“九莲菩萨言,帝待外戚薄,将尽殇诸子。”
    而崇祯听后,“上大惊惧,极力挽回,亦无及矣。”
    这类荒诞之语,常人听来只会一笑置之,可偏偏皇帝信了,吓得魂不附体,从此再也不敢逼迫勋贵。
    不仅如此,连已没收的金银也尽数退还。
    崇祯或许治国手段有限,但说到明末藩王勋贵之乱,责任却不能全归于他一人。
    毕竟对方所作所为实在狠绝,皇帝不过索要些许军资,竟就以皇子性命相挟。
    此等行径,任谁遇上都不得不三思而后行,心存忌惮。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投票推荐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