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1章 水下长城

推荐阅读: 洪荒:坏了,巫族出了个点子王!诸天:魔幻世界从指环王开始太虚剑主!隋唐:十倍吕布战力,杀穿高句丽综影视之配角发疯记马桶人vs监控人:最强机械师巫神纪唐君子无敌从打爆一切开始幻想世界大穿越

    场景一:深蓝母港的静谧启航——布设行动的展开
    时间: 深夜,月暗星稀。
    地点: 某特殊军港,戒备等级极高。一艘外形独特、低噪音的专用布设船“探索一号”悄然解缆启航。
    氛围营造: 没有欢送仪式,只有港口探照灯在漆黑水面划过的冷光。船体线条流畅,旨在减少水声特征。它将执行一项绝密任务——“海蛛网”一期节点的首批布设。
    场景二:“海蛛”的形态——智能节点的技术核心
    地点: “探索一号”船舱内。技术负责人向随船的军方代表展示即将布设的“海蛛”节点。
    节点构成:
    主节点(“蜘蛛”): 体型较大,具备长效动力系统(如小型核电池或高能燃料电池),可海底定点值守数年。装备大型舷侧声纳阵列和低频水声通讯系统,负责区域监控和信息中继。
    子节点(“幼蛛”): 小型、低成本、模块化。可由主节点释放,执行机动侦察、近距离识别、甚至携带小型灭雷具或拦截武器。
    通信中继节点(“网线”): 负责在节点间构建水下通信网络(可能采用激光或量子通信技术),并将数据通过浮标天线或海底光缆传回岸基\/舰基指挥中心。
    智能特性: 节点群具备自主组网和智能任务分配能力。一旦某个节点被毁或失效,周边节点会自动调整监控范围,弥补缺口。
    场景三:布设的“织网”行动——精准与隐匿
    事件: “探索一号”抵达预定海域(如某关键水道、海峡入口或潜在对手潜艇频繁活动的区域)。
    布设过程:
    船只以极慢速度航行,利用深海布放系统,将“主节点”如同播种般,精准投放至海底特定地质结构(如海山)附近,利用复杂地形隐蔽自身。
    “子节点”则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散射式布放,形成密集的监控子网络。
    整个过程尽可能保持静默,避免被敌方海底声学监测系统察觉。布设行动模拟民用海洋科考活动以进行掩护。
    场景四:指挥中心的“深海棋盘”——网络的激活与效能
    地点: 某地下深处的“国家水下监控指挥中心”。
    事件: 首批节点布设完毕,网络进行首次激活与测试。
    场景展现:
    巨大的弧形屏幕上,显示着目标海域的三维海底地形图。随着指令下达,一个个代表“海蛛”节点的光点依次亮起,逐渐连接成网。
    实时监控演示: 一艘奉命配合测试的09III型潜艇试图隐蔽通过该区域。它刚进入“海蛛网”覆盖范围,其噪音特征和航迹就在大屏幕上被实时、精确地标注出来,甚至能初步判断其型号和航行意图。
    协同追踪: 当潜艇试图机动规避时,附近的“子节点”在“主节点”指挥下,自动调整位置,保持持续跟踪,并将数据融合,形成完整的运动轨迹。
    指挥员评价: “这就像在海底装上了‘永不疲倦的哨兵’和‘无处不在的眼睛’。以往我们需要耗费大量舰机进行反潜巡逻的区域,现在实现了7x24小时不间断的常态化监控。”
    场景五:战略威慑的无声宣告——体系的对抗
    深度分析:
    反潜革命: “海蛛网”使中国周边关键水域的透明度急剧增加,敌方潜艇的活动风险大幅提升,极大地压缩了其行动自由和隐蔽性。
    航道安全: 确保本国战略核潜艇(如09VI型)进出大洋的安全走廊。
    战略威慑: 这道水下长城与岸基、空基、天基反潜力量联为一体,形成立体化的水下监控打击体系,使得任何试图抵近侦察或发动偷袭的水下力量都要三思而后行。
    对手的困境: 主要对手发现,其赖以生存的水下优势正面临严峻挑战。反制“海蛛网”需要昂贵的扫海作战,且网络具备再生能力,成本对比极度失衡。
    章节结尾:
    镜头深入幽暗的深海。一个“海蛛”主节点静静地吸附在礁石上,其声纳阵列如同敏感的触角,无声地扫描着周围的黑暗。偶尔有深海生物游过,却打扰不了它的永恒警戒。
    画外音(沉稳而深邃):
    “最坚固的城墙,往往是看不见的。当对手还在凝视天空和海面时,我们已经在那片最深、最暗的领域,织就了一张天罗地网。这道‘水下长城’的每一根丝线,都连接着国家的安全命脉。它无声无息,却重若千钧。”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投票推荐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