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荀义收兑 旧币的终结与民怨
推荐阅读: 科举福妻掌中娇、 三界血歌、 隋唐群英传:最全隋唐演义、 最强上门女婿、 死囚营:杀敌亿万,我成神了!、 大唐:我的宝箱强无敌、 扶摇直上、 重生官场:我闪婚了美女县长、 九幽剑帝、 太虚剑主!、
就在巴寡妇清坐在咸阳她那间飘着墨香和铜钱气息的账房里,意气风发地勾勒着依托驰道和新货币构建商业帝国的宏伟蓝图时,在帝国北方某个刚刚挂上“x郡x县”牌匾不久的原赵地小城,我们那位身兼数职、堪称“帝国万能胶”的基层小吏**荀义**同志,正迎来他职业生涯中的又一场“硬仗”。
如果说之前监督驰道修筑,是跟泥巴、石头和民夫的体力极限较劲,那么现在摊上的这新任务,简直就是跟人心、习惯和积攒了半辈子的家当过不去——他奉命负责在本县市集设立兑换点,**回收旧币,推行新钱!**
这差事,细究起来,比督促修路还要得罪人,还要考验耐心和……良心。
诏令和几大箱沉甸甸、还带着铸币工坊烟火气的“半两”新钱,由郡里的官兵押运抵达县衙。县令大人召集所有吏员,宣读了那份措辞严厉的诏书,强调了此乃国策,必须严格执行,然后目光便落在了荀义身上。
“荀义啊,”县令的语气带着一种“能者多劳”(或者叫“柿子捡软的捏”)的意味,“你熟悉本地民情,推行小篆也颇有成效。这回收旧币、推行新钱之事,便由你主理。即在市集设立官兑点,宣传新政,按朝廷定下的比价,回收旧币,发放新钱。务必使新钱流通,旧币绝迹!”
荀义心里咯噔一下,嘴里仿佛瞬间含了一颗比“半两”钱还沉的黄连。他知道这活儿躲不掉,只能硬着头皮领命:“下官……遵命。”
第二天,县城市集最显眼的位置,支起了一个简陋的木棚,上面挂着一条醒目的布幡,用标准小篆写着“官定钱币兑换处”。几张破桌子拼成柜台,后面放着那几个沉重的钱箱。荀义带着两名协助的文吏和几名维持秩序的郡兵,开始了他的“金融改革”基层实践。
起初,围观的人多,真正上来兑换的寥寥无几。百姓们远远地看着,指指点点,眼神里充满了好奇、警惕,还有深深的不信任。
终于,一个穿着打满补丁麻衣、头发花白的老农,在摊子前徘徊了许久,才颤巍巍地走上前。他从怀里掏出一个洗得发白的旧布袋,小心翼翼地在柜台上倒出几十枚形制各异的旧钱。主要是赵地的“布币”(像小铲子),还有一些说不清来历的圈钱,磨损严重,上面沾着汗渍和泥土,仿佛记录着他一生的辛劳。
“官……官爷,”老农的声音带着卑微的恳求,“俺……俺就这么点家当,是俺一点点攒下来,想着……想着给孙子娶媳妇用的……您给看看,能换几个这……这新钱?”
协助的文吏拿起一枚布币,对照着朝廷下发的、画着各种旧币图样和官方兑换比价的图表,皱了皱眉,又拿起秤,称了称那堆旧钱的总重量。
“老丈,你这都是些赵国旧布币,品相不佳,磨损严重。按朝廷定价,这些……总共可兑换‘半两’新钱……”文吏拨弄着算盘,报出了一个数字。
那数字显然比老农预期的要低得多。他脸上的皱纹瞬间挤成了一团,浑浊的眼睛里满是难以置信和心痛:“就……就换这么点儿?官爷,您没算错吧?这……这以前能买半石粟米呢!”
荀义在一旁看着,心中不忍,上前温和地解释:“老丈,朝廷定下的比价,是通盘考虑的。这新钱‘半两’,一枚就能买一斗多粟米,分量足,成色好,走到哪儿都认。您别看换得少,实际能买到的东西差不多的。”
老农摩挲着那些陪伴了他不知多少年的旧布币,手指微微颤抖,仿佛在抚摸老伙计的脸庞。他喃喃道:“可……可这钱,俺用了一辈子了,认得它,它也认得俺……这新钱,冷冰冰的,像个没嘴的葫芦,俺这心里……不踏实啊……”
最终,在荀义反复保证新钱的好处和郡兵无形的压力下,老农还是哆哆嗦嗦地交出了他的旧钱袋,换回了那几枚沉甸甸、却让他感到无比陌生的“半两”钱。他紧紧攥着新钱,一步三回头地离开了兑换点,背影萧索,仿佛不是换掉了钱,而是卖掉了一段岁月。
类似的情景不断上演。有老婆婆拿着几枚齐国的“刀币”,说是当年的嫁妆,死活不肯换;有中年汉子怀疑官方定价不公,觉得自己珍藏的楚国“蚁鼻钱”被低估了,在兑换点前大声嚷嚷,引来众人围观附和。
相较于普通百姓的情感依赖,市集上的**小商人**们则更加精明和现实。
一个卖陶器的小贩,皱着眉头打量着刚刚强制要求兑换来的几串“半两”钱,对旁边的肉铺老板抱怨:“李老三,你说这新钱……靠谱吗?这么沉,带在身上坠得慌!以前我用赵国的轻钱,揣一大把也没感觉。再说了,我去乡下收陶土,那些老窑工只认旧布币,我拿这新钱去,他们不认账咋办?这买卖还做不做了?”
肉铺老板一边用油腻的布擦拭着案板,一边叹气:“谁说不是呢!可官府说了,以后市场上不许再用旧钱交易,违者重罚!你看那边……”他努努嘴,指向市集入口处新贴的告示和巡视的市吏。
果然,没过几天,冲突就爆发了。一个乡下来的老妇人提着一篮鸡蛋来市集,想换点盐。她只有旧的赵国圈钱,连问了几家店铺,都被拒之门外。走到一家杂货铺前,店主是个年轻人,严格执行新政,坚决不收。老妇人又急又气,坐在店门口哭了起来,引来众人围观,议论纷纷。
“这秦法也太不近人情了!老人家就这么点钱,怎么就不能用了?”
“就是!逼死人了!”
“官府这是要抢钱啊!”
场面一时有些失控。正好荀义巡视到此,赶紧上前处理。他先是扶起老妇人,好言安抚,然后自掏腰包(或许是用自己的俸禄或者灵活处理的公款),按市价用新钱买下了她的鸡蛋,算是暂时平息了事端。但围观的民众那不满的眼神和低声的抱怨,却像针一样扎在荀义背上。
他知道,自己成了这“恶政”的直接执行者,所有的怨气,都冲着他来了。
尽管阻力重重,怨声载道,但在秦法那令人畏惧的高压和官府强制推行下,变革还是不可逆转地发生了。
市集上的商户们,开始不情愿地在自己店铺前挂出“交易概用‘半两’新钱”的牌子。起初,交易量明显下降,市集显得冷清了许多。人们都在观望,都在适应。
荀义和他的手下,不得不每天在市集巡逻,检查是否有商户暗中接收旧币,处理因货币问题引发的纠纷。他感觉自己像个救火队员,四处扑灭因钱而燃起的小火星。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微妙的变化开始出现。
那个卖陶器的小贩发现,当他带着“半两”新钱去郡城进货时,原本那些对他带来的各种赵国旧钱爱答不理、甚至要压价的大批发商,现在变得热情多了,因为新钱标准,无需验看成色、称重换算,交易速度大大加快。
那个肉铺老板也发现,来自其他县的客商,开始用同样的“半两”钱来他这里买肉,不再需要为货币不同而扯皮。
渐渐地,人们发现,这沉甸甸的“半两”钱,虽然起初不习惯,但它价值稳定,不易磨损,更重要的是——它真的能在越来越广的范围内买到东西!从官府的盐铁,到跨县郡的商货,再到本地的日常用品。
一种新的、基于“半两”钱的交易习惯,开始在阵痛中慢慢形成。经济的血脉,尽管伴随着民怨的杂质,但确实开始在统一的货币体系下,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顺畅度,在帝国的肌体中加速流动。
荀义看着市集上逐渐恢复、甚至因为交易效率提升而略显繁荣的景象,看着人们从最初排斥新钱,到如今熟练地使用“半两”钱进行讨价还价,心情复杂难言。
他知道,自己参与推动的,是一件功在长远的大事。但这过程中的艰难,以及那些如同老农交出旧布币时不舍的眼神,却永远地刻在了他的记忆里。这份沉重的负罪感,与那点微弱的参与历史的荣耀感,交织在一起,成为他内心深处难以化解的结。
强制兑换过程中积累的民怨,如同细小的沙砾,悄然融入了本就沉重的徭役、赋税压力之中,在帝国看似坚固的基石下,默默沉积。
而在咸阳的宫殿里,那位俯瞰天下的始皇帝,在听取了李斯关于新钱推行初步顺利的汇报后,满意的目光或许已经投向了地图上更远方。经济的血脉初步疏通,接下来,该是让帝国的意志,随着更加庞大、更加迅捷的物流和信息流,真正渗透到这片广袤土地的每一个角落了。
一个比货币统一更加宏大的交通网络规划,即将从蓝图走向现实。
如果说之前监督驰道修筑,是跟泥巴、石头和民夫的体力极限较劲,那么现在摊上的这新任务,简直就是跟人心、习惯和积攒了半辈子的家当过不去——他奉命负责在本县市集设立兑换点,**回收旧币,推行新钱!**
这差事,细究起来,比督促修路还要得罪人,还要考验耐心和……良心。
诏令和几大箱沉甸甸、还带着铸币工坊烟火气的“半两”新钱,由郡里的官兵押运抵达县衙。县令大人召集所有吏员,宣读了那份措辞严厉的诏书,强调了此乃国策,必须严格执行,然后目光便落在了荀义身上。
“荀义啊,”县令的语气带着一种“能者多劳”(或者叫“柿子捡软的捏”)的意味,“你熟悉本地民情,推行小篆也颇有成效。这回收旧币、推行新钱之事,便由你主理。即在市集设立官兑点,宣传新政,按朝廷定下的比价,回收旧币,发放新钱。务必使新钱流通,旧币绝迹!”
荀义心里咯噔一下,嘴里仿佛瞬间含了一颗比“半两”钱还沉的黄连。他知道这活儿躲不掉,只能硬着头皮领命:“下官……遵命。”
第二天,县城市集最显眼的位置,支起了一个简陋的木棚,上面挂着一条醒目的布幡,用标准小篆写着“官定钱币兑换处”。几张破桌子拼成柜台,后面放着那几个沉重的钱箱。荀义带着两名协助的文吏和几名维持秩序的郡兵,开始了他的“金融改革”基层实践。
起初,围观的人多,真正上来兑换的寥寥无几。百姓们远远地看着,指指点点,眼神里充满了好奇、警惕,还有深深的不信任。
终于,一个穿着打满补丁麻衣、头发花白的老农,在摊子前徘徊了许久,才颤巍巍地走上前。他从怀里掏出一个洗得发白的旧布袋,小心翼翼地在柜台上倒出几十枚形制各异的旧钱。主要是赵地的“布币”(像小铲子),还有一些说不清来历的圈钱,磨损严重,上面沾着汗渍和泥土,仿佛记录着他一生的辛劳。
“官……官爷,”老农的声音带着卑微的恳求,“俺……俺就这么点家当,是俺一点点攒下来,想着……想着给孙子娶媳妇用的……您给看看,能换几个这……这新钱?”
协助的文吏拿起一枚布币,对照着朝廷下发的、画着各种旧币图样和官方兑换比价的图表,皱了皱眉,又拿起秤,称了称那堆旧钱的总重量。
“老丈,你这都是些赵国旧布币,品相不佳,磨损严重。按朝廷定价,这些……总共可兑换‘半两’新钱……”文吏拨弄着算盘,报出了一个数字。
那数字显然比老农预期的要低得多。他脸上的皱纹瞬间挤成了一团,浑浊的眼睛里满是难以置信和心痛:“就……就换这么点儿?官爷,您没算错吧?这……这以前能买半石粟米呢!”
荀义在一旁看着,心中不忍,上前温和地解释:“老丈,朝廷定下的比价,是通盘考虑的。这新钱‘半两’,一枚就能买一斗多粟米,分量足,成色好,走到哪儿都认。您别看换得少,实际能买到的东西差不多的。”
老农摩挲着那些陪伴了他不知多少年的旧布币,手指微微颤抖,仿佛在抚摸老伙计的脸庞。他喃喃道:“可……可这钱,俺用了一辈子了,认得它,它也认得俺……这新钱,冷冰冰的,像个没嘴的葫芦,俺这心里……不踏实啊……”
最终,在荀义反复保证新钱的好处和郡兵无形的压力下,老农还是哆哆嗦嗦地交出了他的旧钱袋,换回了那几枚沉甸甸、却让他感到无比陌生的“半两”钱。他紧紧攥着新钱,一步三回头地离开了兑换点,背影萧索,仿佛不是换掉了钱,而是卖掉了一段岁月。
类似的情景不断上演。有老婆婆拿着几枚齐国的“刀币”,说是当年的嫁妆,死活不肯换;有中年汉子怀疑官方定价不公,觉得自己珍藏的楚国“蚁鼻钱”被低估了,在兑换点前大声嚷嚷,引来众人围观附和。
相较于普通百姓的情感依赖,市集上的**小商人**们则更加精明和现实。
一个卖陶器的小贩,皱着眉头打量着刚刚强制要求兑换来的几串“半两”钱,对旁边的肉铺老板抱怨:“李老三,你说这新钱……靠谱吗?这么沉,带在身上坠得慌!以前我用赵国的轻钱,揣一大把也没感觉。再说了,我去乡下收陶土,那些老窑工只认旧布币,我拿这新钱去,他们不认账咋办?这买卖还做不做了?”
肉铺老板一边用油腻的布擦拭着案板,一边叹气:“谁说不是呢!可官府说了,以后市场上不许再用旧钱交易,违者重罚!你看那边……”他努努嘴,指向市集入口处新贴的告示和巡视的市吏。
果然,没过几天,冲突就爆发了。一个乡下来的老妇人提着一篮鸡蛋来市集,想换点盐。她只有旧的赵国圈钱,连问了几家店铺,都被拒之门外。走到一家杂货铺前,店主是个年轻人,严格执行新政,坚决不收。老妇人又急又气,坐在店门口哭了起来,引来众人围观,议论纷纷。
“这秦法也太不近人情了!老人家就这么点钱,怎么就不能用了?”
“就是!逼死人了!”
“官府这是要抢钱啊!”
场面一时有些失控。正好荀义巡视到此,赶紧上前处理。他先是扶起老妇人,好言安抚,然后自掏腰包(或许是用自己的俸禄或者灵活处理的公款),按市价用新钱买下了她的鸡蛋,算是暂时平息了事端。但围观的民众那不满的眼神和低声的抱怨,却像针一样扎在荀义背上。
他知道,自己成了这“恶政”的直接执行者,所有的怨气,都冲着他来了。
尽管阻力重重,怨声载道,但在秦法那令人畏惧的高压和官府强制推行下,变革还是不可逆转地发生了。
市集上的商户们,开始不情愿地在自己店铺前挂出“交易概用‘半两’新钱”的牌子。起初,交易量明显下降,市集显得冷清了许多。人们都在观望,都在适应。
荀义和他的手下,不得不每天在市集巡逻,检查是否有商户暗中接收旧币,处理因货币问题引发的纠纷。他感觉自己像个救火队员,四处扑灭因钱而燃起的小火星。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微妙的变化开始出现。
那个卖陶器的小贩发现,当他带着“半两”新钱去郡城进货时,原本那些对他带来的各种赵国旧钱爱答不理、甚至要压价的大批发商,现在变得热情多了,因为新钱标准,无需验看成色、称重换算,交易速度大大加快。
那个肉铺老板也发现,来自其他县的客商,开始用同样的“半两”钱来他这里买肉,不再需要为货币不同而扯皮。
渐渐地,人们发现,这沉甸甸的“半两”钱,虽然起初不习惯,但它价值稳定,不易磨损,更重要的是——它真的能在越来越广的范围内买到东西!从官府的盐铁,到跨县郡的商货,再到本地的日常用品。
一种新的、基于“半两”钱的交易习惯,开始在阵痛中慢慢形成。经济的血脉,尽管伴随着民怨的杂质,但确实开始在统一的货币体系下,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顺畅度,在帝国的肌体中加速流动。
荀义看着市集上逐渐恢复、甚至因为交易效率提升而略显繁荣的景象,看着人们从最初排斥新钱,到如今熟练地使用“半两”钱进行讨价还价,心情复杂难言。
他知道,自己参与推动的,是一件功在长远的大事。但这过程中的艰难,以及那些如同老农交出旧布币时不舍的眼神,却永远地刻在了他的记忆里。这份沉重的负罪感,与那点微弱的参与历史的荣耀感,交织在一起,成为他内心深处难以化解的结。
强制兑换过程中积累的民怨,如同细小的沙砾,悄然融入了本就沉重的徭役、赋税压力之中,在帝国看似坚固的基石下,默默沉积。
而在咸阳的宫殿里,那位俯瞰天下的始皇帝,在听取了李斯关于新钱推行初步顺利的汇报后,满意的目光或许已经投向了地图上更远方。经济的血脉初步疏通,接下来,该是让帝国的意志,随着更加庞大、更加迅捷的物流和信息流,真正渗透到这片广袤土地的每一个角落了。
一个比货币统一更加宏大的交通网络规划,即将从蓝图走向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