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石娃的征发 离乡的民夫
推荐阅读: 科举福妻掌中娇、 三界血歌、 隋唐群英传:最全隋唐演义、 最强上门女婿、 死囚营:杀敌亿万,我成神了!、 大唐:我的宝箱强无敌、 扶摇直上、 重生官场:我闪婚了美女县长、 九幽剑帝、 太虚剑主!、
就在咸阳宫那幅巨大的疆域图上,朱笔勾勒的驰道蓝图如同沉睡的巨龙,只待一声令下便要腾空而起,贯穿九州之时,在帝国根基所在的关中平原,一个寻常的清晨,露水还挂在刚刚抽穗的麦苗上,晨雾如同轻纱般笼罩着渭水河畔的一个小小村落。
这个村子,和帝国千千万万的村落一样,安静,贫瘠,却也充满着农耕文明特有的、循环往复的生机。鸡鸣犬吠,炊烟袅袅,男人们扛着耒耜走向田间,女人们在家中生火做饭,照料孩童。日子清苦,但若能风调雨顺,缴纳完沉重的赋税后,总还能勉强糊口,守着祖辈传下来的几亩薄田,延续着看不见尽头,却也谈不上太多希望的平静生活。
我们的主人公之一,**石娃**,就是这平静生活中一个普通的涟漪。他二十出头,正是浑身有使不完力气的年纪,皮肤被关中强烈的日头晒成了古铜色,手掌因为常年握农具而结满了厚茧。他是家中的主要劳力,上面有年迈的父母,下面有一个刚会咿呀学语的女儿,妻子贤惠能干,一家五口,挤在三间低矮的茅草屋里,日子紧紧巴巴,却也充满了烟火人气的温暖。
这天清晨,石娃和父亲正蹲在院子里,磨着那几把已经用了不知多少年、刃口都快磨没了的镰刀,准备过些时日麦熟时抢收。母亲在灶间忙碌,锅里煮着稀得能照见人影的粟米粥。妻子抱着女儿,坐在门槛上,一边逗弄孩子,一边就着晨光缝补一件破旧的衣衫。一切都和往常没有任何不同。
然而,一种莫名的不安,却像水底的暗流,已经在村子里悄悄涌动了好几天。邻村有人被官府征走的传闻,像不祥的乌鸦,在田间地头低空盘旋。
“爹,听说……北村张老四家的大小子,前天被带走了?”石娃停下磨刀的动作,抬头看了看村口的方向,压低声音问。
老父亲吧嗒了一口早已没了烟味的旱烟袋,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忧虑,叹了口气:“嗯呐,说是去修什么……‘驰道’?唉,这年头,朝廷的徭役,一波接一波,没个消停……”
话音刚落,村口就传来了一阵不同寻常的嘈杂声,夹杂着犬吠和孩童惊恐的哭喊。
“来了!”老父亲的手一抖,烟袋锅差点掉在地上。
石娃的心猛地一沉,一种冰冷的预感瞬间攫住了他。
只见村口的土路上,出现了几个身影。为首的正是本乡的**乡啬夫**,一个掌管乡里事务、平日里也算熟悉的基层小吏。但今天,他脸上没有了往日的随和,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公事公办的冷漠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无奈。他身后跟着两名按着腰刀、面无表情的郡兵,再后面,还有两个拿着竹简名册的书吏。
村子里瞬间炸开了锅!人们纷纷从屋里、田里跑出来,聚集在村中的空地上,女人们紧紧搂着自己的孩子,男人们则面色凝重,眼神里充满了恐惧和戒备。
乡啬夫站定,清了清嗓子,展开手中的竹简,用带着官腔的、不容置疑的语气高声宣读:
“奉皇帝陛下诏令,为修筑帝国驰道,畅通天下,特征发民夫!凡籍册在录之丁壮,按律服役!念到名字者,即刻收拾行装,随我等前往工所!延误者,以抗命论处!”
死一般的寂静笼罩了人群。只有沉重的呼吸声和压抑的啜泣声。
乡啬夫开始冷冰冰地念名字。每一个名字被念出,都像是一块巨石投入死水,激起绝望的涟漪。被点到名的人,如同被抽走了魂魄,脸色惨白,他们的家人则瞬间哭作一团。
“……石娃!” 终于,那个石娃最害怕听到的名字,从乡啬夫的口中清晰地吐了出来。
嗡的一声,石娃感觉自己的脑袋像是被重锤砸中,一片空白。他下意识地看向父亲,父亲佝偻的背影剧烈地颤抖了一下。他看向母亲,母亲手里的木勺“哐当”一声掉在地上,粥洒了一地。他看向妻子,妻子死死地捂住嘴,泪水却像断了线的珠子般滚落,怀里的女儿似乎感受到了母亲的悲伤,也跟着哇哇大哭起来。
“官爷!官爷!” 老母亲第一个反应过来,连滚爬爬地扑到乡啬夫面前,抓住他的裤腿,老泪纵横,“行行好!行行好啊官爷!我就这么一个儿子,他是家里的顶梁柱啊!他走了,我们这一家老小可怎么活啊!地里的麦子还没收呢……”
乡啬夫脸上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不忍,但他很快硬起心肠,挣脱开老母亲的手,厉声道:“此乃皇命!谁敢违抗?!石娃!还不快去收拾!”
石娃浑浑噩噩地站起身,双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他回到那间低矮的茅屋,妻子流着泪,手忙脚乱地给他收拾行装——其实就是几件打满补丁的换洗衣服,一双磨得快破底的草鞋,还有一小袋昨天才磨好的、准备掺野菜吃的杂粮炒面。
“娃啊……在外面……千万要小心……累了就歇歇,别逞强……” 母亲一边哭一边絮絮叨叨地嘱咐,往他怀里又塞了两个硬邦邦的麦饼,“听说修路……苦得很……能活着回来……比什么都强……”
老父亲沉默地蹲在墙角,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那浓重的烟雾,仿佛是他化不开的愁绪。他最终什么也没说,只是用力拍了拍石娃的肩膀,那沉重的手掌,传递着无言的嘱托和深深的无力感。
石娃看着年幼的女儿,伸手想摸摸她的小脸,女儿却害怕地缩进母亲怀里。他的心像被针扎了一样疼。
时辰到了。乡啬夫和郡兵开始催促。石娃背上那个轻飘飘却又重如千斤的行囊,最后看了一眼自家的茅屋,看了一眼那片绿意盎然的麦田,看了一眼哭成泪人的父母妻女,咬了咬牙,扭头汇入了那条由同乡几十个青壮年组成的、垂头丧气的队伍。
队伍在乡啬夫和郡兵的押送下,缓缓离开了村子。身后,是撕心裂肺的哭喊声和村民们复杂的目光——有同情,有庆幸(自家孩子没被选中),更有一种兔死狐悲的凄凉。
石娃不敢回头,他怕一回头,就再也迈不动脚步。他死死地盯着脚下熟悉的路,这条路,他走了二十多年,闭着眼睛都能摸回家。可现在,这条路通向的,却是一个完全未知、充满艰险的未来。
离开村庄,走上官道,石娃和他的同乡们才真正感受到,什么叫帝国的“宏大叙事”。
他们这支小小的队伍,很快就像一滴水珠,汇入了一条庞大、缓慢移动、却又沉默得令人窒息的灰色洪流!
从各个岔路、各个村落,不断有类似的队伍汇入主干道。这些民夫们,和石娃一样,大多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眼神里充满了茫然、恐惧和对家乡的无限眷恋。他们来自不同的村庄,口音或许略有差异,但此刻的命运却惊人地相似。
没有人说话,只有杂沓的脚步声、沉重的喘息声,以及押送官吏偶尔不耐烦的呵斥声和皮鞭破空声。这支庞大的队伍,默默地、被动地向前移动,如同被无形巨手驱赶的牲口。
沿途,他们看到了更多帝国的“风景”:
长长的、满载着粮食的牛车队伍,吱吱呀呀地驶过,那是供应筑路大军的补给;
一队队扛着耒耜、镐头、簸箕等工具的民夫,和他们走向同一个方向;
偶尔还能看到骑着快马、神色匆匆的驿卒或者低级官吏,飞驰而过,大概是传递命令或者巡查进度。
越靠近主要的筑路规划区,这种景象就越频繁。石娃第一次如此直观地感受到,个人在帝国这架庞大机器面前的渺小。他,以及他身边这成千上万的“石娃”们,就是这架机器运转所需要的、最基础也最廉价的“燃料”和“零件”。
他们不知道要去哪里,不知道要干多久,不知道等待他们的是什么样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他们只知道,家乡越来越远,前路漫漫,吉凶未卜。
一种混合了离愁、恐惧、疲惫以及对未知命运的无力感,沉甸甸地压在每一个民夫的心头。这条通往帝国“动脉”工地的路,本身就成了无数家庭破碎、梦想碾碎的伤心之路。
而在道路的尽头,那即将展开的筑路工地上,等待着石娃他们的,将是比离乡之苦更加残酷百倍的现实。
这个村子,和帝国千千万万的村落一样,安静,贫瘠,却也充满着农耕文明特有的、循环往复的生机。鸡鸣犬吠,炊烟袅袅,男人们扛着耒耜走向田间,女人们在家中生火做饭,照料孩童。日子清苦,但若能风调雨顺,缴纳完沉重的赋税后,总还能勉强糊口,守着祖辈传下来的几亩薄田,延续着看不见尽头,却也谈不上太多希望的平静生活。
我们的主人公之一,**石娃**,就是这平静生活中一个普通的涟漪。他二十出头,正是浑身有使不完力气的年纪,皮肤被关中强烈的日头晒成了古铜色,手掌因为常年握农具而结满了厚茧。他是家中的主要劳力,上面有年迈的父母,下面有一个刚会咿呀学语的女儿,妻子贤惠能干,一家五口,挤在三间低矮的茅草屋里,日子紧紧巴巴,却也充满了烟火人气的温暖。
这天清晨,石娃和父亲正蹲在院子里,磨着那几把已经用了不知多少年、刃口都快磨没了的镰刀,准备过些时日麦熟时抢收。母亲在灶间忙碌,锅里煮着稀得能照见人影的粟米粥。妻子抱着女儿,坐在门槛上,一边逗弄孩子,一边就着晨光缝补一件破旧的衣衫。一切都和往常没有任何不同。
然而,一种莫名的不安,却像水底的暗流,已经在村子里悄悄涌动了好几天。邻村有人被官府征走的传闻,像不祥的乌鸦,在田间地头低空盘旋。
“爹,听说……北村张老四家的大小子,前天被带走了?”石娃停下磨刀的动作,抬头看了看村口的方向,压低声音问。
老父亲吧嗒了一口早已没了烟味的旱烟袋,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忧虑,叹了口气:“嗯呐,说是去修什么……‘驰道’?唉,这年头,朝廷的徭役,一波接一波,没个消停……”
话音刚落,村口就传来了一阵不同寻常的嘈杂声,夹杂着犬吠和孩童惊恐的哭喊。
“来了!”老父亲的手一抖,烟袋锅差点掉在地上。
石娃的心猛地一沉,一种冰冷的预感瞬间攫住了他。
只见村口的土路上,出现了几个身影。为首的正是本乡的**乡啬夫**,一个掌管乡里事务、平日里也算熟悉的基层小吏。但今天,他脸上没有了往日的随和,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公事公办的冷漠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无奈。他身后跟着两名按着腰刀、面无表情的郡兵,再后面,还有两个拿着竹简名册的书吏。
村子里瞬间炸开了锅!人们纷纷从屋里、田里跑出来,聚集在村中的空地上,女人们紧紧搂着自己的孩子,男人们则面色凝重,眼神里充满了恐惧和戒备。
乡啬夫站定,清了清嗓子,展开手中的竹简,用带着官腔的、不容置疑的语气高声宣读:
“奉皇帝陛下诏令,为修筑帝国驰道,畅通天下,特征发民夫!凡籍册在录之丁壮,按律服役!念到名字者,即刻收拾行装,随我等前往工所!延误者,以抗命论处!”
死一般的寂静笼罩了人群。只有沉重的呼吸声和压抑的啜泣声。
乡啬夫开始冷冰冰地念名字。每一个名字被念出,都像是一块巨石投入死水,激起绝望的涟漪。被点到名的人,如同被抽走了魂魄,脸色惨白,他们的家人则瞬间哭作一团。
“……石娃!” 终于,那个石娃最害怕听到的名字,从乡啬夫的口中清晰地吐了出来。
嗡的一声,石娃感觉自己的脑袋像是被重锤砸中,一片空白。他下意识地看向父亲,父亲佝偻的背影剧烈地颤抖了一下。他看向母亲,母亲手里的木勺“哐当”一声掉在地上,粥洒了一地。他看向妻子,妻子死死地捂住嘴,泪水却像断了线的珠子般滚落,怀里的女儿似乎感受到了母亲的悲伤,也跟着哇哇大哭起来。
“官爷!官爷!” 老母亲第一个反应过来,连滚爬爬地扑到乡啬夫面前,抓住他的裤腿,老泪纵横,“行行好!行行好啊官爷!我就这么一个儿子,他是家里的顶梁柱啊!他走了,我们这一家老小可怎么活啊!地里的麦子还没收呢……”
乡啬夫脸上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不忍,但他很快硬起心肠,挣脱开老母亲的手,厉声道:“此乃皇命!谁敢违抗?!石娃!还不快去收拾!”
石娃浑浑噩噩地站起身,双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他回到那间低矮的茅屋,妻子流着泪,手忙脚乱地给他收拾行装——其实就是几件打满补丁的换洗衣服,一双磨得快破底的草鞋,还有一小袋昨天才磨好的、准备掺野菜吃的杂粮炒面。
“娃啊……在外面……千万要小心……累了就歇歇,别逞强……” 母亲一边哭一边絮絮叨叨地嘱咐,往他怀里又塞了两个硬邦邦的麦饼,“听说修路……苦得很……能活着回来……比什么都强……”
老父亲沉默地蹲在墙角,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那浓重的烟雾,仿佛是他化不开的愁绪。他最终什么也没说,只是用力拍了拍石娃的肩膀,那沉重的手掌,传递着无言的嘱托和深深的无力感。
石娃看着年幼的女儿,伸手想摸摸她的小脸,女儿却害怕地缩进母亲怀里。他的心像被针扎了一样疼。
时辰到了。乡啬夫和郡兵开始催促。石娃背上那个轻飘飘却又重如千斤的行囊,最后看了一眼自家的茅屋,看了一眼那片绿意盎然的麦田,看了一眼哭成泪人的父母妻女,咬了咬牙,扭头汇入了那条由同乡几十个青壮年组成的、垂头丧气的队伍。
队伍在乡啬夫和郡兵的押送下,缓缓离开了村子。身后,是撕心裂肺的哭喊声和村民们复杂的目光——有同情,有庆幸(自家孩子没被选中),更有一种兔死狐悲的凄凉。
石娃不敢回头,他怕一回头,就再也迈不动脚步。他死死地盯着脚下熟悉的路,这条路,他走了二十多年,闭着眼睛都能摸回家。可现在,这条路通向的,却是一个完全未知、充满艰险的未来。
离开村庄,走上官道,石娃和他的同乡们才真正感受到,什么叫帝国的“宏大叙事”。
他们这支小小的队伍,很快就像一滴水珠,汇入了一条庞大、缓慢移动、却又沉默得令人窒息的灰色洪流!
从各个岔路、各个村落,不断有类似的队伍汇入主干道。这些民夫们,和石娃一样,大多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眼神里充满了茫然、恐惧和对家乡的无限眷恋。他们来自不同的村庄,口音或许略有差异,但此刻的命运却惊人地相似。
没有人说话,只有杂沓的脚步声、沉重的喘息声,以及押送官吏偶尔不耐烦的呵斥声和皮鞭破空声。这支庞大的队伍,默默地、被动地向前移动,如同被无形巨手驱赶的牲口。
沿途,他们看到了更多帝国的“风景”:
长长的、满载着粮食的牛车队伍,吱吱呀呀地驶过,那是供应筑路大军的补给;
一队队扛着耒耜、镐头、簸箕等工具的民夫,和他们走向同一个方向;
偶尔还能看到骑着快马、神色匆匆的驿卒或者低级官吏,飞驰而过,大概是传递命令或者巡查进度。
越靠近主要的筑路规划区,这种景象就越频繁。石娃第一次如此直观地感受到,个人在帝国这架庞大机器面前的渺小。他,以及他身边这成千上万的“石娃”们,就是这架机器运转所需要的、最基础也最廉价的“燃料”和“零件”。
他们不知道要去哪里,不知道要干多久,不知道等待他们的是什么样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他们只知道,家乡越来越远,前路漫漫,吉凶未卜。
一种混合了离愁、恐惧、疲惫以及对未知命运的无力感,沉甸甸地压在每一个民夫的心头。这条通往帝国“动脉”工地的路,本身就成了无数家庭破碎、梦想碾碎的伤心之路。
而在道路的尽头,那即将展开的筑路工地上,等待着石娃他们的,将是比离乡之苦更加残酷百倍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