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七章 张居正的剿倭计划

推荐阅读: 牧神记我与她合租的日子仙骨风流解咒战纪龙蛇之拳镇山河仙骨无限复原:开局修复仙骨神髓东晋北府一丘八全职业大师养成系统快穿:女配又跪了

    “吓你爷爷啊!”
    “看你硬不硬得过爷爷的枪子!”
    “赶紧把我们老大放下!”
    船员们在海上见惯了风浪与生死,又怎么会被这种程度的威胁吓住?
    中年人的举动反而激起了他们的凶性,船员们叫骂着掏出随身携带的弯刀与火铳,大内供奉们也不甘示弱地欺身上前,一场恶战一触即发!
    眼看时态就要进一步失控,中年人用空闲的那只手疲惫地揉了揉太阳穴,侧首看向朱翊钧。
    “这位怎么称呼?”
    “祝广昌。”
    “你好歹也算是他们的首领,眼看着手下送死、难道一点制止的意思都没有吗?”
    剑拔弩张之际,看热闹看得心满意足的朱翊钧终于哈哈大笑,挥手制止了准备冲上去火拼的船员们。
    “都把刀放下吧,你们不是这些人的对手,输给大内供奉不丢人。”
    “倒还有些眼力。”
    为首的那名中年人冷哼一声,随手把快被掐晕过去的船员丢在地上,上前解下朱翊钧腰间的佩刀就抱着臂膀退到一旁。
    他们也是被拉来打白工的,干好了也不会有什么奖赏,一旦动手说不定还要受伤、甚至送命,自然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朱翊钧无声地笑了笑,他在紫禁城里生活了十几年,又怎么会认不出中年人那身衣服?
    这些中年人是受皇室供奉、任皇室驱使的武林高手,也就是俗称的大内供奉。
    不过这个位面并没有那些毁天灭地的神功,所谓的大内高手也只是名头好听、能打一点的普通人,按职位来讲还要受御马监的节制,现在受冯保驱使也算基本操作。
    在酒楼走廊这种狭窄封闭的环境,侠客们敏捷狠辣的身手可以被发挥到极致;
    十几名训练有素的大内供奉可以轻易对抗上百名士兵,难怪徐四敢放任自己带人进来。
    朱翊钧此时心里已经信了大半,他很干脆地命令手下把武器都交了出来,只带两个手无寸铁的船员继续跟着徐四深入酒楼。
    酒楼三楼的雅间里,一位面白无须、衣着锦绣长衫的中年人正望着窗外默默饮茶,就算有人推门进来也没有回头。
    只匆匆看了那人的背影一眼,朱翊钧就果断赶在对方扭头之前跪下行礼,生怕对方把自己这张脸给认出来。
    “末将拜见冯公公,不知公公到来、末将有失远迎,还请公公恕罪!”
    错不了!就算冯保化成灰他都能认出这个死太监!冯保真的瞒着宫里面偷偷带人跑到天津卫了!
    事实证明,朱翊钧之前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
    冯保对他长什么模样完全没有兴趣,过了半晌才头也不回地缓缓开口。
    “听徐四说,你这次来燕京、是为了给皇上送一样东西?”
    朱翊钧犹豫片刻,果断吩咐身旁的船员回去把账簿取来。
    真正要用来办晋商的账本早已拜托那位郡主代为传送,虽然不知道对方为什么还没送到,但他手里的假账本交出去也就交出去了。
    冯保有文化、但不多,起码还没多到能看出账簿造价这种程度,他要的只是朱翊钧服从的态度。
    因此他只是拿着账簿翻了几页,就随手将账簿放在了身旁的桌案上,那双阴险狠毒的眼睛眯起来上下打量低着头的朱翊钧,好像食腐的秃鹫在考虑要先从尸体上啄下哪一块肉。
    “京营正在改编,这事儿你知道吧?”
    己卯倭乱、南漳贼叛乱把朝廷的脸都给丢干净了,张居正以夺情的名义拒绝守孝更是让所有人大跌眼镜,
    道德上名声狼藉、政治上大搞迫害、地方上又叛乱频起,张居正迫切地需要一些显而易见的、能拿得出手的成就来压下反对者的攻讦。
    于是张居正盯上了沿海倭患,这个沿海居民有切身之痛、处理起来又不会有太大风险的难题。
    倭寇悍勇敢战不算什么,沿海倭患真正的难点在于:这是一项浩繁庞杂的大工程。
    剿倭不是防守战、而是歼灭战,它需要明军主动出击,挨个拔掉倭寇们在沿海岛屿上的藏身处;
    再辅以动员地方民勇与水师相互配合,完善海防与民间自卫组织,甚至还需要直接与支持倭寇的日本大名谈判。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需要多个部门相互配合、动用海量资源历时数年才能完成的大任务,这恰巧就是大明特色体制最讨厌的。
    大明是标准的小政府,每个文官和武将的权力都相当有限,上下级关系和职责划分也被有意地模糊,不同部门之间更常见的不是合作,而是互相掣肘和监视。
    这种体制的好处是难以出现大权独揽的权臣,但坏处就是大多数官员的手脚都会被捆住,即便想努力做些利国利民的好事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如果要处理兵变、大型叛乱这种紧急的突发事件,那常用的方法是临时增设一个大权总揽的总督,这次也不例外。
    按照张居正的构想,这位新任的总督会拥有调遣山东、南直隶、江浙、福建等等地区军队的权力,与此同时,山东、福建等地的水师也会听他调遣,力求在最短时间内剿除沿海倭患!
    朝廷不可能不对这种级别的封疆大吏加以节制,而且南方现存的卫所军也过于弱了,因此内阁把目光投向了京营。
    多亏了嘉靖时期的俺答汗入寇,即便是自私怠惰如嘉靖,也不可能忍受被蒙古人打到京城底下这种耻辱。
    忍无可忍的嘉靖皇帝终于下定决心整顿京营,十二团营、东西两官厅自此被整编入三大营体系,混乱老朽的指挥体系终于得到改善,勋贵们对军队的影响力也进一步被削弱。
    毕竟兵部的官吏再过分也有个底线,而身为军事贵族的勋贵们底线就相当之低,吃空饷、驱使士兵去当苦力、逼士兵妻女出去卖身都是常规操作;
    再加上后来的内阁首辅徐阶、高拱、张居正都对京营格外上心,这一时期的京营还是有些战斗力的,起码比南方的乞丐卫所军要强。
    从京营调一批部队和军官填充总督府,既能协助总督大人练兵、剿倭,又能防止这种级别的封疆大吏生出些不好的心思,可谓两全其美的安排。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投票推荐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