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一章 好弟弟
推荐阅读: 牧神记、 领主之兵伐天下、 无上丹尊、 三界血歌、 我的徒弟都是大反派、 我与她合租的日子、 夜天子、 次日曙光、 赤血邪珠之妖乱君怀、 秦朗林馨儿、
为九莲菩萨修建的佛寺前,侍卫、禁军、僧侣和工匠呼啦啦跪成一地。
所有人都忐忑不安地跪伏在地上不敢抬头,工匠们身上都是泥灰和汗味,显然是干活干到一半突然被喊过来的。
潞王朱翊镠身穿织金团纹补四爪蟒袍,额头上带着一层吸汗,紧张不安地看着远处的街角。
不久之后,几十名慌慌张张的宫女、太监和侍卫簇拥着神情凝重的朱翊钧从远处走来。
众人连忙俯下身去口呼万岁,朱翊镠则慌忙笑着迎上去。
“皇兄怎么来了?也不提前派人通知一声,臣弟也好提前带人出去迎接……”
“你我兄弟之间不说这个,走,和朕一起去拜见母后。”
朱翊钧亲切地挽住朱翊镠的肩膀,与他并肩行走。
潞王朱翊镠面色有些难看地点点头,尽管朱翊钧已经尽力在压抑喘息,但他还是敏锐地察觉到了朱翊钧的紧张和疲惫,皇兄恐怕是带人一路跑到佛寺来的。
如果连皇兄都慌张成这样,那出的恐怕不是什么小事。
朱翊镠悄悄挥手屏退下人和侍卫,一手搀着朱翊钧让他走得更舒服些。
朱翊钧轻轻捏了下朱翊镠的小臂以示赞许,从宫里一路跑过来差点把他累岔气。
为了不在人前失态,朱翊钧特意躲在不远处歇了会,等把气喘匀了才快步走过来。
没有任何预兆地,朱翊钧嘴里忽然冒出一句话。
“你觉得,这些年朕对你怎么样?”
“皇兄对臣弟自然是极好的......”
朱翊镠闻言立刻汗毛倒竖,呼吸都不由得粗重了起来,种种纷杂的念头迅速在脑海中涌现。
他猜得没错,真的出大事了,皇兄绝对不会无缘无故地说这种话。
朱翊钧满意地点点头,他的语气仍旧是那么温暖和善,但朱翊镠没有从中感受到丝毫暖意,反而有那么一丝咬牙切齿的疯狂。
“你不是一直说想帮朕吗?现在机会来了。”
事情不出朱翊钧所料,他根本说服不了东华门的守将。
那个胆小鬼生怕被卷进皇室内斗之中,始终以职责所在、没有收到正式命令为由拒绝出兵。
要不是朱翊钧态度够强硬,连哄带吓地以自己的生命安全作威胁,那个狗东西甚至都不打算放他出宫。
在朱翊钧出宫的路上,燕京南城已经开始传来骚乱。
白莲乱党埋伏在宫外的部队也已经动手,混乱即将由宫内蔓延到宫外。
现在是最好的机会,如果骚乱真蔓延开,那朝廷在短暂的慌乱过后就会发现那些乱党虚弱的本质。
都不用太后和张居正下令,冯保带着御马监的军队就能把叛乱给平了,完全没有他出场的空间。
要说服太后给他兵权和处理冯保的诏书,现在就是最好、也是唯一的机会,他必须抓紧时间!
现在,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系要好弟弟朱翊镠的帮助。
虽然后世常说“大明与勋贵宗亲共天下”,给人一种勋贵和宗室在明朝地位很高的感觉。
但实际上,大部分藩王和宗室的处境都非常微妙。
一方面,他们确实享受着超人一等的地位和待遇;
但另一方面,他们没有任何自保能力,下半辈子过得怎么样,甚至能不能承袭爵位完全取决于皇帝的态度。
到朱翊钧的父皇——隆庆皇帝即位时,朱明宗室经过上百年的开枝散叶,早已从当初的小猫两三只变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体。
虽然有降等袭爵这种东西,但爵位消失的速度显然比不上宗室子弟们生孩子的速度,供养宗室所耗费的禄米逐渐成为朝廷沉重的负担。
那么问题就来了:素以抠门着称的老朱家,真的会心甘情愿拿这么大一笔钱豢养宗室吗?
启元三年,大同抚按郑雒上疏:
“本镇王府禄粮……共一十八万六百余两,自隆庆三年至万历三年止,拖欠应支禄粮二十季,该银八十余万两。今年荒,朱贵各宗枵腹,乞严行拖欠地方,将现在银两挪解以济急用。”
光大同这一个地方,朝廷就拖欠了当地宗室整整六年、多达八十余万两俸禄,
大家可能觉得大同当地的宗室很可怜,但实际上,他们的情况还算是乐观的。
启元六年,山西怀仁王府奉国将军朱聪涽等人越关来京,奏称:
“自嘉靖四十年起至启元六年止共一十七年,应得禄粮分毫未给,乞将河东运司余盐或有司无碍官银,转行布政司查补。“
没错,朝廷拖欠了他们整整十七年的俸禄,而且是连着十七年一文钱没发的那种拖欠。
“以宗禄拖欠年久,着司府官多方催处,每年量给一、二季,以资养赡。”
朝廷不仅没有还钱的意思,而且非常明确地表示:以后每年最多给你们一两季的俸禄,地方上再帮衬着点,尽量别饿死人。
朱翊钧、张居正和太后虽然在政见上多有不和,但对待拖欠宗室俸禄的态度都非常一致:还钱是不可能还钱的,宝钞要吗?
开玩笑,老朱家连军饷跟官员的俸禄都敢拖欠,你们一帮被豢养的宗室算个屁?
但与此同时,福王朱常洵——也就是朱翊钧在历史上的第三个儿子。
身为十万宗室的一员,他就没有感受到任何压迫。
皇帝赐给他的封赏包括但不限于良田两万顷、扬州到安徽太平沿江各种杂税、四川盐井的一部分收益和淮盐一千三百引。
由于两万顷这个数字太大,还要求必须都是良田,洛阳当地的土地根本不够封的,朝廷被迫从山东和湖广又抽了一批田地封给朱常洵。
不仅如此,朱常洵仗着皇帝对自己的宠爱,还公然收留江湖上的亡命之徒,地方官怎么弹劾他都没用。
所以大明宗室的生存状况非常两极化,受到皇帝宠爱的藩王生活极为滋润,不仅可以亲自管理封地的田庄、随时派太监催缴田税,当地的钱庄、盐铁等暴利产业也能插一手。
如果你够嚣张,还可以试着收拢江湖的亡命徒、把看着不顺眼的地方官拽到街上当众抽鞭子。
只要皇帝不批那些弹劾你的折子,那就没人能把你怎么样,这辈子都能活得逍遥自在。
但如果皇帝不喜欢你,甚至厌恶你,那情况就很糟糕了。
所有人都忐忑不安地跪伏在地上不敢抬头,工匠们身上都是泥灰和汗味,显然是干活干到一半突然被喊过来的。
潞王朱翊镠身穿织金团纹补四爪蟒袍,额头上带着一层吸汗,紧张不安地看着远处的街角。
不久之后,几十名慌慌张张的宫女、太监和侍卫簇拥着神情凝重的朱翊钧从远处走来。
众人连忙俯下身去口呼万岁,朱翊镠则慌忙笑着迎上去。
“皇兄怎么来了?也不提前派人通知一声,臣弟也好提前带人出去迎接……”
“你我兄弟之间不说这个,走,和朕一起去拜见母后。”
朱翊钧亲切地挽住朱翊镠的肩膀,与他并肩行走。
潞王朱翊镠面色有些难看地点点头,尽管朱翊钧已经尽力在压抑喘息,但他还是敏锐地察觉到了朱翊钧的紧张和疲惫,皇兄恐怕是带人一路跑到佛寺来的。
如果连皇兄都慌张成这样,那出的恐怕不是什么小事。
朱翊镠悄悄挥手屏退下人和侍卫,一手搀着朱翊钧让他走得更舒服些。
朱翊钧轻轻捏了下朱翊镠的小臂以示赞许,从宫里一路跑过来差点把他累岔气。
为了不在人前失态,朱翊钧特意躲在不远处歇了会,等把气喘匀了才快步走过来。
没有任何预兆地,朱翊钧嘴里忽然冒出一句话。
“你觉得,这些年朕对你怎么样?”
“皇兄对臣弟自然是极好的......”
朱翊镠闻言立刻汗毛倒竖,呼吸都不由得粗重了起来,种种纷杂的念头迅速在脑海中涌现。
他猜得没错,真的出大事了,皇兄绝对不会无缘无故地说这种话。
朱翊钧满意地点点头,他的语气仍旧是那么温暖和善,但朱翊镠没有从中感受到丝毫暖意,反而有那么一丝咬牙切齿的疯狂。
“你不是一直说想帮朕吗?现在机会来了。”
事情不出朱翊钧所料,他根本说服不了东华门的守将。
那个胆小鬼生怕被卷进皇室内斗之中,始终以职责所在、没有收到正式命令为由拒绝出兵。
要不是朱翊钧态度够强硬,连哄带吓地以自己的生命安全作威胁,那个狗东西甚至都不打算放他出宫。
在朱翊钧出宫的路上,燕京南城已经开始传来骚乱。
白莲乱党埋伏在宫外的部队也已经动手,混乱即将由宫内蔓延到宫外。
现在是最好的机会,如果骚乱真蔓延开,那朝廷在短暂的慌乱过后就会发现那些乱党虚弱的本质。
都不用太后和张居正下令,冯保带着御马监的军队就能把叛乱给平了,完全没有他出场的空间。
要说服太后给他兵权和处理冯保的诏书,现在就是最好、也是唯一的机会,他必须抓紧时间!
现在,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系要好弟弟朱翊镠的帮助。
虽然后世常说“大明与勋贵宗亲共天下”,给人一种勋贵和宗室在明朝地位很高的感觉。
但实际上,大部分藩王和宗室的处境都非常微妙。
一方面,他们确实享受着超人一等的地位和待遇;
但另一方面,他们没有任何自保能力,下半辈子过得怎么样,甚至能不能承袭爵位完全取决于皇帝的态度。
到朱翊钧的父皇——隆庆皇帝即位时,朱明宗室经过上百年的开枝散叶,早已从当初的小猫两三只变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体。
虽然有降等袭爵这种东西,但爵位消失的速度显然比不上宗室子弟们生孩子的速度,供养宗室所耗费的禄米逐渐成为朝廷沉重的负担。
那么问题就来了:素以抠门着称的老朱家,真的会心甘情愿拿这么大一笔钱豢养宗室吗?
启元三年,大同抚按郑雒上疏:
“本镇王府禄粮……共一十八万六百余两,自隆庆三年至万历三年止,拖欠应支禄粮二十季,该银八十余万两。今年荒,朱贵各宗枵腹,乞严行拖欠地方,将现在银两挪解以济急用。”
光大同这一个地方,朝廷就拖欠了当地宗室整整六年、多达八十余万两俸禄,
大家可能觉得大同当地的宗室很可怜,但实际上,他们的情况还算是乐观的。
启元六年,山西怀仁王府奉国将军朱聪涽等人越关来京,奏称:
“自嘉靖四十年起至启元六年止共一十七年,应得禄粮分毫未给,乞将河东运司余盐或有司无碍官银,转行布政司查补。“
没错,朝廷拖欠了他们整整十七年的俸禄,而且是连着十七年一文钱没发的那种拖欠。
“以宗禄拖欠年久,着司府官多方催处,每年量给一、二季,以资养赡。”
朝廷不仅没有还钱的意思,而且非常明确地表示:以后每年最多给你们一两季的俸禄,地方上再帮衬着点,尽量别饿死人。
朱翊钧、张居正和太后虽然在政见上多有不和,但对待拖欠宗室俸禄的态度都非常一致:还钱是不可能还钱的,宝钞要吗?
开玩笑,老朱家连军饷跟官员的俸禄都敢拖欠,你们一帮被豢养的宗室算个屁?
但与此同时,福王朱常洵——也就是朱翊钧在历史上的第三个儿子。
身为十万宗室的一员,他就没有感受到任何压迫。
皇帝赐给他的封赏包括但不限于良田两万顷、扬州到安徽太平沿江各种杂税、四川盐井的一部分收益和淮盐一千三百引。
由于两万顷这个数字太大,还要求必须都是良田,洛阳当地的土地根本不够封的,朝廷被迫从山东和湖广又抽了一批田地封给朱常洵。
不仅如此,朱常洵仗着皇帝对自己的宠爱,还公然收留江湖上的亡命之徒,地方官怎么弹劾他都没用。
所以大明宗室的生存状况非常两极化,受到皇帝宠爱的藩王生活极为滋润,不仅可以亲自管理封地的田庄、随时派太监催缴田税,当地的钱庄、盐铁等暴利产业也能插一手。
如果你够嚣张,还可以试着收拢江湖的亡命徒、把看着不顺眼的地方官拽到街上当众抽鞭子。
只要皇帝不批那些弹劾你的折子,那就没人能把你怎么样,这辈子都能活得逍遥自在。
但如果皇帝不喜欢你,甚至厌恶你,那情况就很糟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