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2章 张国强知晓的情报!
推荐阅读: 夜天子、 混沌道祖、 牧神记、 逆流年代:从1970开始种田养家、 柯南里的不柯学侦探、 诡异纪元:每月一个专属天赋、 假如另一半是死人、 大仙救命啊、 修勾修仙:我的男友是二哈、 修真界房奴奋斗史、
(昨天的章节会在十二点半之前补两千字,至于这章明天看吧,晚上别等了)
金红色的光芒,在所有人的身上,镀上了一层柔和的光晕。
陆诚出面后,田野里很快恢复了之前的忙碌景象。
镰刀割断麦秆的“唰唰”声,有节奏的再响了起来。
只不过,幸存者们虽然手中不停,却都有些心不在焉。
他们的目光,总是不由自主的瞟向战士们聚集的方向。
那里,有国之柱石的张国强,也有一手缔造了这片安全区的陆诚。
对于这些劫后余生的人们来说,这两人不仅仅是领导者,更是他们在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以后,继续活下去的精神寄托。
“首长,要不咱们先回去吧?”陆诚的声音响起,他看到了幸存者们偷偷张望的动作。
闻言,张国强点了点头:“那就回去吧,我留在这里,大家干起活来容易分心。”
在陆诚和付金年的陪同下,张国强以及代表团的成员们,重新回到了车上。
车队缓缓启动,调头之后,沿着来时的路,向着基地方向驶去。
车上,张国强透过车窗,看到很多幸存者直起腰,努力挥舞着草帽和手臂,向他们告别。
这位经历过无数风浪的老人,早已古井无波的眼中,满是柔和之色。
因为这样真心实意的场景,近几十年里,几乎看不到了。
直到车队拐过一个弯,再也看不见农田,张国强这才收回了目光。
他转过头,看向坐在侧面的陆诚:“陆军长,其他地方的秋粮抢收怎么样了?”
陆诚闻言,立刻坐直了身体:“首长,总体来说,情况不容乐观。”
“榆中县因为收复的最早,经过前段时间的稳产保收行动,不少田地的产量还算可以。”
“相比之下,其他的市县,情况就非常糟糕了。”
“比如红古区、兰州新区,以及同属兰州的皋兰县和永登县等地,减产普遍在六成左右,不少田地直接绝收了。”
车内的空气凝重了几分,张国强发出一声微不可闻的叹息。
陆诚继续汇报着:“除此之外,永昌县和永靖县等地的情况也大同小异。”
“说句不客气的话,没了现代化的精细照料,很多地方的产出,比古代那种靠天吃饭的超低产量,也高不了太多。”
闻言,张国强望着窗外飞速掠过的景象,久久没有说话。
他明白,陆诚汇报的这些数据,非常的客观真实。
放在全球生化危机爆发的大背景下,甘肃的情况,尤其是84集团军控制下的区域,已经可以称得上是奇迹了。
这一切,都建立在铁与血的军事胜利之上。
凡是84集团军的控制区域,哪怕是隔离墙外的缓冲地带,也基本能够保证安全。
正因如此,才使得他们能够组织起眼下这种规模的集体抢收行动。
如果换成其他人口更密集,丧尸威胁更严重的地区,数十万幸存者一起出现在野外,简直就是在给丧尸举办一场饕餮盛宴。
回去的路上,车内极为安静,每个人都在想着自己的心事。
张国强的思绪已经飞向了更遥远的未来,勾画着更加宏大的计划。
陆诚则微微闭着眼,脑海想着关于审讯的事情。
就在不久前,值班参谋通过个人终端传来了简短的消息:审讯结束,有重大发现。
作为警卫连长,陈宝生性格沉稳,能用重大发现来形容,事情绝对非同小可。
他预感到,平静的水面下,恐怕隐藏着足以颠覆所有人认知的暗流。
车轮滚滚,终于在夕阳完全沉入地平线之前,驶入了基地大门。
森严的戒备,高耸的围墙,以及明亮的探照灯,带来了无与伦比哦哦安全感。
车队径直驶到指挥中心大楼外,靠边停了下来。
众人鱼贯下车,陆诚快走几步,来到张国强身边:“首长,我这边有重要工作需要立刻向您汇报。”
张国强正准备上楼的脚步顿住了,他转过头,看向陆诚。
指挥中心门口明亮的灯光下,他清晰的看到了陆诚郑重其事的神情。
虽然刚刚认识,但他明白,能让陆诚如此重视,绝不可能是普通的日常事务。
“好。”张国强没有任何犹豫,立刻点头同意。
陆诚对迎上来的值班参谋低声吩咐了几句,参谋领命,立刻小跑着前去安排。
在付金年的引领下,一行人没有去喧闹的作战值班室,而是直接来到了位于指挥中心三楼的一间小会客室。
这里隔音良好,通常用于接待重要访客或进行机密谈话。
众人落座,勤务兵快速端上的热茶,然后轻手轻脚的退了出去。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了报告声,得到允许后,精神处于高度亢奋状态的陈宝生,夹着一个厚厚的牛皮纸档案袋,大步走了进来。
他立正之后,向在场的首长们敬礼问好,然后才将手中的档案袋,递给了陆诚。
陆诚接过档案袋,入手感觉颇有分量。
他挥手示意陈宝生在一旁的空位坐下,然后直接解开了档案袋上缠绕的白色棉线。
封口被打开,他从里面取出一叠打印好的材料。
首页上赫然印着“关于对武装人员及科研人员审讯的报告”。
他快速浏览了一眼首页摘要,瞳孔微不可察的收缩了一下。
然后,他依次将报告副本递给了张国强、付金年、周劲松等人。
会客室内,变的极为安静,只剩下纸张翻动的沙沙声。
所有人,包括见惯了大风大浪的张国强,以及一向以冷静,甚至是冷漠着称,鲜有情感流露的周劲松,在阅读报告的过程中,都不禁皱起了眉头,脸色变的越来越凝重。
报告上的信息,指向了一个结构严密,且规模庞大的跨国组织。
更让人不寒而栗的是,报告中提及的只言片语,暗示这个公司并不仅仅是末世的幸存者或投机者。
它似乎在危机爆发前就异常活跃,并且进行着很多高度敏感的活动。
陆诚的手指,无意识的收紧,报告被攥出了道道褶皱。
他心中有着很强烈的预感,这个北极星安保顾问公司,特别是它背后存在的势力,绝对和这场席卷全球,差点埋葬了整个人类文明的灾难,有着直接的联系。
这不是一场天灾,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或者意外失控的人祸。
看完主要的综合报告,陆诚强压下心头的惊涛骇浪,又将档案袋里针对几名武装分子,以及那两名研究员的问询笔录,分发给了在座的几人。
这些笔录更加原始,可以更直观的了解某些细节。
就这样,时间在无声的阅读中悄然流逝。
半个多小时之后,最后一个人放下了手中的笔录。
除了亲自参与审讯,早已知道内容的陈宝生外。
其他人纷纷沉默着,努力消化刚刚得到的信息。
…………
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置兰州,以皋兰山为州名,领金城郡,金城郡领子城县。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因全国州郡多而辖地小,遂废郡存州,省金城、武始、广武三郡并入兰州;废勇田县,在今兰州城区置五泉县;改广武县为邑次县,寻又改为广武县。兰州领子城、五泉、广武、狄道四县,州治子城县。隋代的兰州大致在今兰州市辖境范围内。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州为郡,兰州改称金城郡,子城县改为金城县,为郡治;广武县先改称允吾县,后又改称会宁县,属武威郡。
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复置兰州,废金城县入五泉县,为州治;[40] [41] 兰州领五泉、广武、狄道三县。后又改五泉县为金城县。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兰州为金城郡,改金城县为五泉县。天宝三载(公元744年),析金城郡狄道县置狄道郡,金城郡领金城、广武二县。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改郡为州,金城郡复名兰州。次年,改广武县为金城县。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吐蕃占领兰州。吐蕃在河陇地区沿袭唐朝制度,亦设州、县,州设大都督,县设都督,兰州亦当如是。
五代至北宋初年,吐蕃衰落,吐蕃部落散居在今兰州市。是时,党项族崛起。[41] 北宋景佑三年(公元1036年),党项羌元昊占领兰州,在原广武县境置卓啰和南监军司(在永登县红城镇)。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北宋击败西夏,收复兰州,兰州辖龛谷寨(在今榆中县小康营)、东关堡(今东岗镇)、皋兰堡(在西固区关山一带)、阿干堡(今七里河区阿干镇)、西关堡(在今七里河区土门墩西),筑定西城(在今榆中县三角城)、定远城(今榆中县定远镇)。宋徽宗时,在兰州城置兰泉县。北宋时,兰州属熙河兰会路经制使司管辖,所辖城、寨、堡均为军事性质兼管民事,为以军辖民的建制,设震武军(在今永登县连城镇),亦由熙河兰会路经制使司管辖。南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女真族金国占领兰州,撤兰泉县入兰州,兰州辖定远县(今榆中县定远镇),龛谷县(今榆中县小康营)、阿干县(今七里河区阿干镇)。金正大三年(公元1226年),置金州,领龛谷、定远2县;州治龛谷县,金兰州、金州先后属临洗府、临洗路管辖。
元太宗六年(公元1234年),蒙古占领兰州,沿袭金制,置兰州,领阿干县,设司候司;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阿干县、司候司入兰州,并废兰州堡、寨,龛谷、定远2县入兰州;元代兰州、金州属陕西行省,废卓啰和南监军司,置庄浪州(治今永登县),属甘肃行省。
明太祖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徐达率军攻取兰州,降兰州为兰县、金州为金县,属陕西布政使司临洮府。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置陕西都司兰州卫,指挥使驻兰县。洪武五年(1372年),改庄浪州为庄浪卫,属陕西行都司。明宪宗成化十三年(公元1479年),升兰县为兰州,兰州辖区包括今城关、七里河、安宁、西固四区和皋兰县及景泰县部分地区。明代降金州为金县时,治所自龛谷移至今榆中县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肃王由甘州(今张掖市)移驻兰县,建肃王府(今省政府驻地),其护卫队甘州中护卫亦移兰州,但卫名未改。
兰州市位于中国西北部、甘肃省中部,[44] 是中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16] 介于东经102°35′58”~104°34′29”、北纬35°34′20”~37°07′07”之间。东与定西市接壤,东南与定西市毗邻,南与临夏回族自治州相连,西南与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隔湟水相望,西、西北与武威市交接,北与白银市为邻,东北与白银市相接。[36] 截至2024年,全市总面积.6平方千米。
兰州市属温带半干旱气候,其特点是日照充足,光能富裕;气候差异明显;降水量少,地域差异大;灾害性天气多,干旱尤为严重;雨热同季,四季分明,[36] 夏无酷暑,冬无严寒。[11] 年平均气温10.9c。[207] 极端最低气温-21.7c(1964年1月27日),极端最高气温39.8c(2000年7月24日)。[36] 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374小时无霜期为172天,年平均降水量为300毫米左右。[207] 降雨集中在每年7-9月,8月最多。
兰州市地表大部分被第四纪松散沉积物所覆盖,基岩主要出露在南部、西部和北部边界一带的山区。境内出露的地层有前古生界、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等。其中出露面积最广的是中生界下白垩统河口群、新生界第三系红层和第四系黄土等。
金红色的光芒,在所有人的身上,镀上了一层柔和的光晕。
陆诚出面后,田野里很快恢复了之前的忙碌景象。
镰刀割断麦秆的“唰唰”声,有节奏的再响了起来。
只不过,幸存者们虽然手中不停,却都有些心不在焉。
他们的目光,总是不由自主的瞟向战士们聚集的方向。
那里,有国之柱石的张国强,也有一手缔造了这片安全区的陆诚。
对于这些劫后余生的人们来说,这两人不仅仅是领导者,更是他们在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以后,继续活下去的精神寄托。
“首长,要不咱们先回去吧?”陆诚的声音响起,他看到了幸存者们偷偷张望的动作。
闻言,张国强点了点头:“那就回去吧,我留在这里,大家干起活来容易分心。”
在陆诚和付金年的陪同下,张国强以及代表团的成员们,重新回到了车上。
车队缓缓启动,调头之后,沿着来时的路,向着基地方向驶去。
车上,张国强透过车窗,看到很多幸存者直起腰,努力挥舞着草帽和手臂,向他们告别。
这位经历过无数风浪的老人,早已古井无波的眼中,满是柔和之色。
因为这样真心实意的场景,近几十年里,几乎看不到了。
直到车队拐过一个弯,再也看不见农田,张国强这才收回了目光。
他转过头,看向坐在侧面的陆诚:“陆军长,其他地方的秋粮抢收怎么样了?”
陆诚闻言,立刻坐直了身体:“首长,总体来说,情况不容乐观。”
“榆中县因为收复的最早,经过前段时间的稳产保收行动,不少田地的产量还算可以。”
“相比之下,其他的市县,情况就非常糟糕了。”
“比如红古区、兰州新区,以及同属兰州的皋兰县和永登县等地,减产普遍在六成左右,不少田地直接绝收了。”
车内的空气凝重了几分,张国强发出一声微不可闻的叹息。
陆诚继续汇报着:“除此之外,永昌县和永靖县等地的情况也大同小异。”
“说句不客气的话,没了现代化的精细照料,很多地方的产出,比古代那种靠天吃饭的超低产量,也高不了太多。”
闻言,张国强望着窗外飞速掠过的景象,久久没有说话。
他明白,陆诚汇报的这些数据,非常的客观真实。
放在全球生化危机爆发的大背景下,甘肃的情况,尤其是84集团军控制下的区域,已经可以称得上是奇迹了。
这一切,都建立在铁与血的军事胜利之上。
凡是84集团军的控制区域,哪怕是隔离墙外的缓冲地带,也基本能够保证安全。
正因如此,才使得他们能够组织起眼下这种规模的集体抢收行动。
如果换成其他人口更密集,丧尸威胁更严重的地区,数十万幸存者一起出现在野外,简直就是在给丧尸举办一场饕餮盛宴。
回去的路上,车内极为安静,每个人都在想着自己的心事。
张国强的思绪已经飞向了更遥远的未来,勾画着更加宏大的计划。
陆诚则微微闭着眼,脑海想着关于审讯的事情。
就在不久前,值班参谋通过个人终端传来了简短的消息:审讯结束,有重大发现。
作为警卫连长,陈宝生性格沉稳,能用重大发现来形容,事情绝对非同小可。
他预感到,平静的水面下,恐怕隐藏着足以颠覆所有人认知的暗流。
车轮滚滚,终于在夕阳完全沉入地平线之前,驶入了基地大门。
森严的戒备,高耸的围墙,以及明亮的探照灯,带来了无与伦比哦哦安全感。
车队径直驶到指挥中心大楼外,靠边停了下来。
众人鱼贯下车,陆诚快走几步,来到张国强身边:“首长,我这边有重要工作需要立刻向您汇报。”
张国强正准备上楼的脚步顿住了,他转过头,看向陆诚。
指挥中心门口明亮的灯光下,他清晰的看到了陆诚郑重其事的神情。
虽然刚刚认识,但他明白,能让陆诚如此重视,绝不可能是普通的日常事务。
“好。”张国强没有任何犹豫,立刻点头同意。
陆诚对迎上来的值班参谋低声吩咐了几句,参谋领命,立刻小跑着前去安排。
在付金年的引领下,一行人没有去喧闹的作战值班室,而是直接来到了位于指挥中心三楼的一间小会客室。
这里隔音良好,通常用于接待重要访客或进行机密谈话。
众人落座,勤务兵快速端上的热茶,然后轻手轻脚的退了出去。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了报告声,得到允许后,精神处于高度亢奋状态的陈宝生,夹着一个厚厚的牛皮纸档案袋,大步走了进来。
他立正之后,向在场的首长们敬礼问好,然后才将手中的档案袋,递给了陆诚。
陆诚接过档案袋,入手感觉颇有分量。
他挥手示意陈宝生在一旁的空位坐下,然后直接解开了档案袋上缠绕的白色棉线。
封口被打开,他从里面取出一叠打印好的材料。
首页上赫然印着“关于对武装人员及科研人员审讯的报告”。
他快速浏览了一眼首页摘要,瞳孔微不可察的收缩了一下。
然后,他依次将报告副本递给了张国强、付金年、周劲松等人。
会客室内,变的极为安静,只剩下纸张翻动的沙沙声。
所有人,包括见惯了大风大浪的张国强,以及一向以冷静,甚至是冷漠着称,鲜有情感流露的周劲松,在阅读报告的过程中,都不禁皱起了眉头,脸色变的越来越凝重。
报告上的信息,指向了一个结构严密,且规模庞大的跨国组织。
更让人不寒而栗的是,报告中提及的只言片语,暗示这个公司并不仅仅是末世的幸存者或投机者。
它似乎在危机爆发前就异常活跃,并且进行着很多高度敏感的活动。
陆诚的手指,无意识的收紧,报告被攥出了道道褶皱。
他心中有着很强烈的预感,这个北极星安保顾问公司,特别是它背后存在的势力,绝对和这场席卷全球,差点埋葬了整个人类文明的灾难,有着直接的联系。
这不是一场天灾,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或者意外失控的人祸。
看完主要的综合报告,陆诚强压下心头的惊涛骇浪,又将档案袋里针对几名武装分子,以及那两名研究员的问询笔录,分发给了在座的几人。
这些笔录更加原始,可以更直观的了解某些细节。
就这样,时间在无声的阅读中悄然流逝。
半个多小时之后,最后一个人放下了手中的笔录。
除了亲自参与审讯,早已知道内容的陈宝生外。
其他人纷纷沉默着,努力消化刚刚得到的信息。
…………
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置兰州,以皋兰山为州名,领金城郡,金城郡领子城县。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因全国州郡多而辖地小,遂废郡存州,省金城、武始、广武三郡并入兰州;废勇田县,在今兰州城区置五泉县;改广武县为邑次县,寻又改为广武县。兰州领子城、五泉、广武、狄道四县,州治子城县。隋代的兰州大致在今兰州市辖境范围内。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州为郡,兰州改称金城郡,子城县改为金城县,为郡治;广武县先改称允吾县,后又改称会宁县,属武威郡。
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复置兰州,废金城县入五泉县,为州治;[40] [41] 兰州领五泉、广武、狄道三县。后又改五泉县为金城县。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兰州为金城郡,改金城县为五泉县。天宝三载(公元744年),析金城郡狄道县置狄道郡,金城郡领金城、广武二县。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改郡为州,金城郡复名兰州。次年,改广武县为金城县。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吐蕃占领兰州。吐蕃在河陇地区沿袭唐朝制度,亦设州、县,州设大都督,县设都督,兰州亦当如是。
五代至北宋初年,吐蕃衰落,吐蕃部落散居在今兰州市。是时,党项族崛起。[41] 北宋景佑三年(公元1036年),党项羌元昊占领兰州,在原广武县境置卓啰和南监军司(在永登县红城镇)。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北宋击败西夏,收复兰州,兰州辖龛谷寨(在今榆中县小康营)、东关堡(今东岗镇)、皋兰堡(在西固区关山一带)、阿干堡(今七里河区阿干镇)、西关堡(在今七里河区土门墩西),筑定西城(在今榆中县三角城)、定远城(今榆中县定远镇)。宋徽宗时,在兰州城置兰泉县。北宋时,兰州属熙河兰会路经制使司管辖,所辖城、寨、堡均为军事性质兼管民事,为以军辖民的建制,设震武军(在今永登县连城镇),亦由熙河兰会路经制使司管辖。南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女真族金国占领兰州,撤兰泉县入兰州,兰州辖定远县(今榆中县定远镇),龛谷县(今榆中县小康营)、阿干县(今七里河区阿干镇)。金正大三年(公元1226年),置金州,领龛谷、定远2县;州治龛谷县,金兰州、金州先后属临洗府、临洗路管辖。
元太宗六年(公元1234年),蒙古占领兰州,沿袭金制,置兰州,领阿干县,设司候司;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阿干县、司候司入兰州,并废兰州堡、寨,龛谷、定远2县入兰州;元代兰州、金州属陕西行省,废卓啰和南监军司,置庄浪州(治今永登县),属甘肃行省。
明太祖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徐达率军攻取兰州,降兰州为兰县、金州为金县,属陕西布政使司临洮府。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置陕西都司兰州卫,指挥使驻兰县。洪武五年(1372年),改庄浪州为庄浪卫,属陕西行都司。明宪宗成化十三年(公元1479年),升兰县为兰州,兰州辖区包括今城关、七里河、安宁、西固四区和皋兰县及景泰县部分地区。明代降金州为金县时,治所自龛谷移至今榆中县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肃王由甘州(今张掖市)移驻兰县,建肃王府(今省政府驻地),其护卫队甘州中护卫亦移兰州,但卫名未改。
兰州市位于中国西北部、甘肃省中部,[44] 是中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16] 介于东经102°35′58”~104°34′29”、北纬35°34′20”~37°07′07”之间。东与定西市接壤,东南与定西市毗邻,南与临夏回族自治州相连,西南与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隔湟水相望,西、西北与武威市交接,北与白银市为邻,东北与白银市相接。[36] 截至2024年,全市总面积.6平方千米。
兰州市属温带半干旱气候,其特点是日照充足,光能富裕;气候差异明显;降水量少,地域差异大;灾害性天气多,干旱尤为严重;雨热同季,四季分明,[36] 夏无酷暑,冬无严寒。[11] 年平均气温10.9c。[207] 极端最低气温-21.7c(1964年1月27日),极端最高气温39.8c(2000年7月24日)。[36] 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374小时无霜期为172天,年平均降水量为300毫米左右。[207] 降雨集中在每年7-9月,8月最多。
兰州市地表大部分被第四纪松散沉积物所覆盖,基岩主要出露在南部、西部和北部边界一带的山区。境内出露的地层有前古生界、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等。其中出露面积最广的是中生界下白垩统河口群、新生界第三系红层和第四系黄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