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要想富,先修路

推荐阅读: 洪荒:坏了,巫族出了个点子王!时间环监狱恋综嘉宾是癫公,天天没事就发疯重生:我的第一桶金从股市开始月光沉溺于星野开局联手OK,缔造紫金王朝隋末之大夏龙雀边军:从将门奴仆杀到九五至尊昭昭大秦系列之史上第一阴谋仙子,需要疏通一下吗?

    朱由校的意思是,由陈奇谕将这些流民组织起来,优先将海州、盖州等地百姓安置回原居地。
    努尔哈赤接连遭受重创,实力大损,辽东局势趋于平稳,只要不越出辽沈防线与毛文龙的防区,就可确保安全。
    未来十年,东北将作为战略重点。
    此地威胁不仅来自建奴,还有无数未归化的部族,以及邻近的三大蒙古部落,甚至靠近科尔沁与朝鲜。
    这些地区自古便是华夏疆域,身为穿越者,朱由校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绝不能辱没汉武帝开疆拓土的威名。
    所谓的后金女真,不过是冒名之徒。
    真正的女真一族,早在金国灭亡后便已消失,不是被灭族,就是彻底汉化。
    如今的建奴,实为从西伯利亚南迁而来的蛮族部落。
    朱由校在穿越之前曾深入研究过,所谓的建州女真,与历史上的女真并无任何血缘关联。
    无论是语言、文化还是传统风俗,两者之间几乎找不到契合之处。
    他们使用的满语其实是从蒙古语演化而来的,而历史上的金国女真却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字体系。
    皇太极本人也曾明确表示,建州卫最初的部族主要由通古斯人和胡里改人融合而成,其中仅混杂着极少数血统不纯的女真遗民。
    努尔哈赤自称女真后裔,实则不过是为了抬高自身地位,制造对抗大明王朝的政治资本罢了。
    由于朝廷的疏于管理,再加上李成梁的过度纵容,老奴逐渐壮大起来,屡战屡胜,竟真有些当年女真击溃辽国的气势。
    仅死于建奴刀下的汉人百姓,就已经达到几十万人之多,如今又有几十万人因此流离失所。
    数十万灾民长期供养,势必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朱由校打算采取以工代赈的方式,合理利用人力资源,安排他们参与辽沈等地城池与要塞的防御建设。
    为了让辽沈两地形成有效呼应,防御更加牢固,朱由校计划效仿秦始皇,在两地之间修建一条专供军队通行的快速通道。
    这是一项规模浩大的工程。
    若非实在没有更好的办法,朱由校本不愿在如此艰难的时期启动如此庞大的项目。
    在没有挖掘机械和铺路设备的前提下,要修建一条畅通无阻的大道,难度可想而知。
    当年隋朝国力强盛,曾两次出兵高句丽,皆动员了上百万大军。
    然而如此强大的王朝,却因修建一条运河几乎耗尽国力。
    所有工程都必须依靠人力肩挑背扛,遇到山岭河道,也只能凭借手中的工具一锄一铲地挖掘填平。
    值得庆幸的是,大明的火药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并被广泛使用,这为施工带来了不少便利。
    在封建时代,每有大型工程启动,都会征发百姓充当徭役。
    他们必须听从官府安排,放下生计前往指定地点服役,每家每户都有义务参与。
    服役期间,没有薪酬,没有保障,连前往工地的盘缠都得自理。
    做一天活,才能吃一天饭,能否吃饱还不一定。
    若有人因病或劳累致死,往往只是随便找个坑埋了了事。
    秦始皇修筑直道时,不知道有多少人因此死于非命,尸骨堆积如山。
    毫不夸张地说,那条直道是用无数白骨铺就的。
    朱由校上次北征时,不仅参观了金国修筑的长城,还特地在长城边查看了秦直道。即使已经过去千年,这条古代“高速公路”依旧为后世军队广泛使用。
    辽沈之间的直道只是一个开始,他计划将广宁、锦州、山海关、京师以及九边军镇全部用这样的直道串联起来。
    有一句话讲得很有道理,要想富,先修路。
    虽然这句话未必完全适用于所有情况,但确实蕴含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在当前大明的局势下,若能发动百姓以劳力换取粮食,或许能化解不少隐患与不安定因素。
    天灾将至,北方各省的收成逐年递减,而人口却依旧众多。
    若不设法安置这些百姓,一旦生活难以为继,他们必然会揭竿而起,推翻皇权。
    李自成、张献忠这类流寇,在朱由校眼中不过乌合之众,与草芥无异。
    他从不屑于将这些人视作真正的威胁。
    真正击溃大明的,并非李自成的军队,也不是满清的铁骑,而是那些走投无路、生活无望的农民。
    他们才是压垮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然而,“以工换粮”要真正实施,前提是必须拥有足够的粮食储备。
    倘若没有实际存粮,再完美的计划也不过空谈,没有人会为一个虚无缥缈的愿景卖力。
    大明每年的财政收入本就不高,常规税收加上辽饷,总计约七百万两白银,远远无法支撑庞大的支出。
    仅军队开销、宗室俸禄、勋贵与官员的俸银就已占据大半,这七百万两银子还没见水就已消耗殆尽。
    花钱如流水,赚钱却难如登天。
    朱由校这些年不断抄没贪官家产,才好不容易积攒下四千万两白银,然而不到一年时间,已花去近半。
    接下来还要平定西南,推行改土归流,所需花费又是一笔巨款。
    如今国库储粮仅剩几十万石,稍有差池,朝廷便可能陷入绝境。
    好在宋应星已向他立下承诺,半年之内必能培育出耐寒稻种,这让朱由校心中多了几分信心。
    他紧握拳头,狠狠砸在大明的地图上,正中南直隶的位置。
    那里是富商聚集之地,有钱有粮,商业体系成熟,纵使身为天子,朱由校也难免心动。
    他暗自思量,待西南平定之后,定要去南直隶与这些“首富”们碰面。
    尤其是那些盐商和海商,若能一举整顿,所得收益足以支撑朝廷三五年不为钱粮所困。
    突然接到任命的陈奇谕,感到肩上压力沉重。
    这不是一个轻松的任务。
    所幸皇帝给予他极大的支持,否则他断不敢接受如此重任。
    朱由校深知,要让人做事,就得给人足够的资源。
    在明末这个动荡的时代,没有粮食与金钱,寸步难行。
    这一次,朱由校出手颇为大方,从内帑拨银五十万两、粮十万石,又从国库调粮五万石,全部作为陈奇谕安顿百姓的经费。
    ------
    pS:
    最近有些下滑,让卑微的蒜二两实在是有些心急如焚啊!!
    明史类的题材,实在是穿书比较热门的类型,但,也是极度难写和写好的!
    所以希望大家多支持一下,礼物什么的不太敢想!
    就希望大家加加书架、点点催更!!!
    再次拜俯,以敬谢各位!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投票推荐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