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人心之恶

推荐阅读: 时间环监狱洪荒:坏了,巫族出了个点子王!恋综嘉宾是癫公,天天没事就发疯重生:我的第一桶金从股市开始月光沉溺于星野开局联手OK,缔造紫金王朝隋末之大夏龙雀边军:从将门奴仆杀到九五至尊昭昭大秦系列之史上第一阴谋我是你们白月光?不是绿茶男二吗

    翌日,天光微熹。
    赵昺唤来陈宜中,命其装扮成一位携重礼、欲往皇家寺院祈福的南洋富商。
    陈宜中对公子近来的举动,尤其是今日突然要去大护国仁王寺,颇感神秘莫测。
    但见赵昺神色淡然,并无解释之意,便将满腹疑问压下,依言换上华贵而不失稳重的行商锦袍,又精心挑选了几名精干护卫随行。
    大护国仁王寺,作为帝师八思巴驻锡的皇家道场,其气象自非寻常庙宇可比。
    金顶朱墙,飞檐斗拱,在晨光中熠熠生辉。
    寺内梵呗悠扬,檀香缭绕,前来祈福的达官显贵、善男信女络绎不绝,香火之鼎盛,彰显着其在元廷中的超然地位。
    八思巴,这位吐蕃高僧,不仅是忽必烈精神上的导师,更是创制了那套用于统治多民族帝国的“蒙古新字”(八思巴文)的传奇人物,深受大汗倚重。
    此地,可谓元帝国精神权力的核心象征之一。
    陈宜中本以为公子是慕八思巴之名而来,欲瞻仰这位高僧风采,或是借机观察元廷上层动向。
    然而,赵昺踏入寺门,却并未如寻常香客般前往大殿焚香礼拜,而是目光沉静地扫视着恢弘的殿宇与往来的人流,仿佛在寻找着什么。
    “备礼。”赵昺低声吩咐一名护卫,立刻有人奉上一个装饰考究的锦盒,内盛产自南洋的珍稀珊瑚与龙涎香。
    “陈先生。”赵昺转向陈宜中,声音不高却清晰。
    “烦请你前去寺中执事处通传,言明先生是闽籍南洋行商陈氏,特来拜会在此挂单的闽籍妙曦大师。”
    “此物,权作见面之仪。”他将锦盒递给陈宜中。
    陈宜中心中疑窦更深。
    妙曦和尚?此名略有耳闻,似是位在江南有些名气的僧人,何时挂单到了这皇家寺院?
    公子为何要专程拜访此人?且不惜以重礼开道?
    但他面上不显,恭敬接过锦盒:“鄙人明白。”
    等待通传的时间颇长。
    赵昺负手立于廊下,神色平静,好似在欣赏寺中景致,又仿佛在神游物外。
    陈宜中则暗自观察着这座象征着元廷无上荣光与精神统治的寺院,心中百味杂陈。
    终于,一名小沙弥前来引路。
    赵昺立刻收敛神色,微垂眼睑,退后半步,俨然一副陈宜中身边沉默干练的跟班模样。
    陈宜中整了整衣冠,捧着锦盒,随小沙弥穿过重重回廊,来到一处较为清幽的禅院静室。
    室内,一位身着杏黄僧袍、面容清癯、双目却隐含一丝世故圆滑的僧人已起身相迎,正是妙曦和尚。
    “阿弥陀佛,贫僧妙曦,不知陈檀越(布施者)远道而来,有失远迎,罪过罪过。”
    妙曦合十行礼,目光却不着痕迹地扫过对方手中的锦盒,笑容显得格外慈悲。
    “大师客气了。”陈宜中按照赵昺事先嘱咐,以略带闽音的官话回应,姿态谦和有礼,将一个流落南洋、不忘故土的儒商形象演绎得恰到好处。
    “老朽陈氏,祖籍闽地,幼承庭训,惜乎家道中落,不得已漂泊南洋,于商贾行中谋一顾问之职。”
    “久闻大师乃江南名僧,佛法精深,今得知大师挂单于此皇家宝刹,特备些许南洋土仪,聊表敬意,万望大师笑纳。”
    说罢,陈宜中恭敬地将锦盒奉上。
    “哎呀呀,檀越太客气了!同是闽乡人,他乡遇故知,已是缘分,何须如此厚礼!”
    妙曦口中推辞,手上动作却毫不含糊,稳稳接过锦盒,指尖在盒盖上轻轻一抚,感受到内里不凡的分量,脸上的笑容顿时又热切真诚了几分。
    “檀越请坐,快请坐!看茶!”
    赵昺作为跟班,垂手肃立陈宜中身后,眼观鼻,鼻观心,仿佛对周遭一切漠不关心。
    然而,他的心神却有些厌憎的审视,这位妙曦的僧人。
    就是此人!
    1278年(三年前),这位妙曦和尚,与那恶名昭着的西番僧杨琏真加沆瀣一气,合谋盗掘了南宋皇陵!
    他们将宋理宗的尸骨曝于荒野,更将其头骨,按藏传密教的癖好,残忍制成饮器,献媚于元廷!
    关键就在明年(1282年)冬天,此人更将以“十一月,土星犯帝座,疑有变”的谶语,向忽必烈谏言。
    以天象暗示叛乱,推波助澜,最终促成了文天祥的被害!
    一个披着僧袍、满口佛号、行径却比盗匪更卑劣,为求荣华富贵不惜掘人祖坟、构陷忠良的汉家败类!
    禅室内,陈宜中与妙曦的寒暄在继续。
    妙曦热情地询问着陈檀越在南洋的见闻,感慨着世事变迁,言语间透着对这位故土同乡兼慷慨施主的亲近与关怀。
    陈宜中则应对得体,言语间流露出对故土的思念和对佛法的敬仰,将赵昺设计的身份演绎得天衣无缝。
    赵昺冷眼旁观着这场虚情假意的表演。
    妙曦悲天悯人的笑容,可热切的目光,贪婪地吸附在锦盒之上。所谓的佛法精深,不过是其攀附权贵、攫取利益的工具和伪装。
    此人道貌岸然至此,实属罕见。
    陈宜中虽不明赵昺深意,但谨记公子点到为止,保持联络的叮嘱。
    眼见气氛融洽,火候已到,便适时起身,以不打扰大师清修为由,恭敬告辞。
    妙曦今日收得重礼,心情大好,竟破例亲自将二人送出禅院,一路还说着“檀越日后常来走动”的客套话,显得分外平易近人。
    直到上了停在寺外僻静处的马车,厚重的车帘落下,隔绝了外界的喧嚣与阳光,车厢内顿时陷入一种沉凝的气氛。
    陈宜中终于忍不住,看向一直沉默的赵昺,低声道:“公子,这位妙曦大师。似乎颇为热情,只是……”
    他总觉得公子此行目的绝非仅仅是送份礼,攀个交情那么简单。
    赵昺抬起眼,直视着陈宜中,知道该与对方说出实情。
    他缓缓开口,声音低沉,但之后的每一个字却仿佛带着千钧重量,砸在陈宜中心头:
    “热情?呵呵!先生可知,就在三年前,临安陷落未久。这位佛法精深、慈悲为怀的妙曦和尚,伙同八思巴弟子杨琏真加,盗掘了临安南宋皇陵?”
    “什么?!”陈宜中如遭雷击,脸色瞬间惨白,身体猛地一晃,几乎坐立不稳。
    盗掘皇陵?!
    这是何等丧尽天良、人神共愤的罪行!尤其对于他这样的前宋重臣,赵宋皇陵在心中的神圣地位,无异于精神图腾!
    赵昺的话语没有丝毫停顿,如同冰冷的铁锥,继续凿击着陈宜中的心神。
    “他们以南宋皇陵蕴藏王气,需破坏风水以绝复国根基,谏言忽必烈。可事后却是将挖掘的理宗遗骸,曝尸荒野,甚至将理宗的头骨……制成饮器,献给了忽必烈。”
    “理宗陛下……头骨……饮器?!”
    陈宜中只觉得一股腥甜涌上喉头,眼前阵阵发黑,巨大的悲愤和耻辱感瞬间淹没,浑身剧烈地颤抖起来,指甲掐进掌心流血,双手死死抓住膝盖,儒雅的仪态荡然无存。
    体肤之痛,难抵心头之恨。
    他几乎要立刻冲下马车,返回寺中将那恶僧碎尸万段!
    “先生!”赵昺的声音陡然加重,带着不容置疑的口气,压下了陈宜中濒临失控的怒火,“冷静!让你与此人相交,不是无的放矢之举,日后此人,对吾等有用!”
    陈宜中猛地抬头,布满血丝的眼睛难以置信地看着赵昺,喉头滚动,却因极致的愤怒和悲恸而一时失语。
    他无法理解,如此国仇家恨,罄竹难书的恶贼,公子竟说……有用?!
    赵昺迎着他痛苦而愤怒的目光,眼神冷静:
    “此人贪财慕势,毫无底线。掘皇陵以表忠心,邀宠元廷。其心可诛,其行可鄙。”
    “然,此獠如今攀附帝师一系,身处仁王寺,身份特殊。其卑劣过往,注定会被元廷内主张汉法派朝臣唾弃,这便是我们可以利用的破绽。”
    “若先生早知其恶行,今日面对此獠,能否如方才般从容应对,不露半分痕迹?能否忍下那滔天恨意,与之虚与委蛇,引其入彀?”
    赵昺的语气冰冷而直白,“料先生不能。故,非此时机,不可明言。今日一见,只为种下一粒种子,留一条线。日后,此人将是撬动某些局面的关键棋子。”
    赵昺的目光扫过陈宜中剧烈起伏的胸膛和紧握的双拳,嘴角勾起一丝极其淡漠、甚至带着讥诮的弧度。
    “至于理宗?其昏聩误国,致神器倾覆,陵寝受辱,亦是咎由自取。此骨,不过是一具昏君的残骸,一个可资利用的符号罢了。”
    陈宜中听着赵昺冷酷到近乎无情的分析,看着公子嘴角那丝对先帝理宗毫不掩饰的讥讽,心中的滔天巨浪渐渐被一种更深的寒意和复杂所取代。
    他本打算开口劝解公子,莫要对先帝理宗皇帝过于苛责。
    可一想公子佚名“赵昀”(宋理宗的名字)的举止,不就是早表态了,对那位理宗陛下厌憎之心。
    终归是理宗陛下在鄂州之战纵容奸臣贾似道向蒙称臣、割让长江以北土地,以至于埋下南宋亡国的伏笔。
    陈宜中压下劝告的念头,也终于明白了公子今日带他来此、并隐瞒真相的深意。
    利用,冷酷地利用这个仇敌,甚至利用那象征着莫大国耻的君王遗骸,去达成更深远的目的。
    马车在沉默中行驶,车厢内弥漫着尚未散尽的悲愤、冰冷的算计,以及一种为达目的不惜与魔鬼共舞的残酷决心。
    窗外的阳光透过帘隙射入,却丝毫无法驱散陈宜中心中的阴寒。
    赵昺的目光再次投向窗外大都的街景,只当刚才那番足以让忠臣泣血的对话。
    不过是拂过水面的微风,未曾在他心中留下半分涟漪。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投票推荐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