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利州行动

推荐阅读: 科举福妻掌中娇三界血歌隋唐群英传:最全隋唐演义最强上门女婿死囚营:杀敌亿万,我成神了!大唐:我的宝箱强无敌扶摇直上重生官场:我闪婚了美女县长九幽剑帝太虚剑主!

    三月春光里,春耕正有条不紊地进行。
    田地间重现百姓的劳作身影,是这片土地恢复生机的最动人画面。
    待到春耕结束,那些分散在各处协助农事、维持治安的兵卒,迅速重归军伍。
    营垒之中,再度充斥金戈铁马之气。
    谁都明白,最能磨砺兵马、淬炼锋刃的地方,永远都在真刀真枪的沙场之上。
    北伐利州,已近在咫尺。
    然而,欲取利州,必先打通潼川府。
    此地连年战乱之后,人口稀少。
    全府屯田之民不过万余,元廷在此的驻军自然也极为有限,主要集中于治所郪县,约莫千人之数。
    对此,李庭芝早有定计。
    他毫不避讳,直接打起“西道宣慰使”也速答儿的旗号,以“奉命北上协防”为名,堂而皇之地率军开进郪县。
    城内元军见是宣慰使大人的旗号,又有李庭芝这等声名在外的重将亲临,哪敢有疑?
    城门洞开,毫无戒备。
    然而,大军刚一入城,立刻显露真实意图。
    川军以雷霆之势,迅速控制了县衙、武库、城门等要害,将城内懵然不知的元廷官吏尽数擒拿。
    少数忠于元廷的蒙古军官试图组织抵抗,但在绝对优势兵力和有心算无心的突袭下,不过是螳臂当车,转眼间便被歼灭。
    潼川府,兵不血刃,易主。
    至此,通往北方的障碍基本扫清。
    真正的考验,横亘眼前的那便是顺庆路境内,被誉为“蜀北第一雄关”的青居山。
    拿下此城,平野之地利州尽在掌握。
    站在潼川府北望,青居山巍峨的轮廓已隐约可见。
    李庭芝勒马远眺,目光复杂。
    此地,他绝不陌生。
    昔年蒙宋对峙时期,他曾与汪良臣一同在此驻守多年。
    他对这里的每一处山隘、每一条暗道、每一座营垒都了如指掌。
    那时,他们是并肩作战的同袍,共同为蒙古经营着这座对抗大宋的桥头堡。
    谁能料到,时移世易,汪良臣去年病逝。
    如今他竟要亲率大军,来攻打这座自己曾经苦心经营的雄关?
    故地重游,却是以征服者的身份,其中滋味,难以言表。
    青居山,不仅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更是汪家经营多年的根基之地,必有汪家嫡系将领坐镇。
    强攻,绝非上策。
    “传令下去,全军在潼川府休整三日,仔细检修器械,备足粮草。”
    李庭芝沉声下令,目光却始终未离北方那片连绵的山峦。
    “多派斥候,潜入青居山周边,不仅要探明敌军布防、兵力多寡,更要仔细查访……可有故旧仍在军中。”
    最后一句,他说的很轻。
    或许,这座他曾倾注心血的山关,除了坚固的城防,还埋藏着一些能够智取而非强攻的契机。
    隔一日,斥候便探得有用的消息回报。
    如今驻守青居山的管军千户,正是汪惟正的次子,汪寿昌。
    听到这个名字,李庭芝一时哑然。
    这倒真是巧了——其兄长汪嗣昌在成都水师任上,已被他麾下生擒,如今还关在囚笼里。这弟弟,竟又在此处扼守着北伐的咽喉要道。
    青居山与他的根据地章广寨相距不远,彼此知根知底。
    当下李庭芝身份并未泄露出去,他仍是“南道宣慰使李忽兰吉”的前提下,这重身份,便是最好的诱饵。
    李庭芝瞬间便有了计较,他要亲自作饵,将这位汪家晚辈“钓”出坚固的城防,或是诱使其放松警惕。
    不过,在行此计之前,他需先下一着狠棋,彻底掐断青居山的后路与外援。
    军帐内,李庭芝对身边心腹下达军令:
    “你速回章广寨那边,命留守的一千兵马即刻出动,径直向西,给本帅拿下运山城!”
    运山城位于青居山西侧,控扼嘉陵江一支流,乃是青居山通往利州西部的重要支点与补给线节点。
    若是拿下此地,等于斩断了青居山的一只臂膀。
    李庭芝目光转向帐内的李恒业,手指在地图上向北移动,落在青居山后方另一处要地上。
    “恒业,你速率二千骑兵,昼夜兼程,绕过青居山正面,盯紧大获城那边异动。”
    大获城地处青居山以北,是拱卫利州门户的另一座坚城,亦是青居山守军指望的援军来源和最后的退路之一。
    这座昔年余玠构建的蜀地山城防御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乃是李庭芝从军建功立业的起点,他对此地的熟悉程度,犹在青居山之上。
    一旦此地易主,青居山将彻底陷入北、西、南三面被围的绝境,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孤城。
    “末将领命!”李恒业抱拳,毫不犹豫。
    “恒业,记住了。”李庭芝沉声道,“大获城虽城防工事荒废久矣,但切不可让驻地元军有所察觉你们大军出动的风声。”
    “一定要避免他们通风报信,或龟缩到山城之内。行动一定要隐蔽,封锁道路即可。”
    至于李庭芝自己,则率领主力大军,在潼川府稳坐中军帐,同时开始精心编织那张针对汪寿昌的“诱捕之网”。
    孤城之弈,落子无声,却步步杀机。
    此次李庭芝挥师北上,剑指青居、利州,赵昺却并未如往常般随军亲征。
    光复成都,坐拥川西,他已不再仅仅是一军之帅,更是一方政权的执掌者。
    前线厮杀固然重要,但后方的巩固、制度的重建、民心的安定,更是维系这场复兴大业的根本。
    他选择坐镇成都,将精力投入到更为广阔和深远的布局之中。
    他的指令,清晰而有序地发往各方。
    一方面,他传令驻守白帝城方向的将领冉安,命其率领麾下两千长宁军,兵逼剑门关。
    毕竟,昔日那座“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蜀北天险,在元廷治下早已不复旧观。
    元廷骑兵纵横,不重山险,此关早被废关置驿,昔日巍峨关城多有倾颓,戍守兵力更是稀松,主要职能已变为维持驿道通畅之能。
    一旦长宁军拿下剑门,不仅意味着通往秦陇的北大门被一脚踹开,更象征着北伐的号角,已然吹响在秦岭蜀水之间。
    另一方面,在已然光复的川西、川中各地,他命冉平全力推动一项至关重要的基础军政。
    重建宋制下的地方治安与管理机构 “厢公所” ,这个机构将负责维护城镇街坊的日常秩序,调解处理百姓间的纠纷诉讼,征收部分市税,管理户籍等。
    重建“厢公所”,意味着宋廷的统治秩序正在从军事管制向正常文官治理过渡,是政权扎根的重要标志,能有效稳定新附之地的人心。
    与此同时,一项更为庞大且影响深远的工作,交由心细如发、处事公允的易士英负责——迁徙整合人口。
    针对那些在战乱中变得人烟稀少、土地荒芜的偏远乡野,易士英需将散居各处的零散百姓,全数迁徙、集中到地理位置重要、城防坚固的城池或交通便利的要镇之中。
    此举有多重深意,一则便于管理与保护。
    将人口集中于城镇,便于官府实施管理、组织生产,也更容易在日后大战进行时能集中防御,避免民众被各个击破或掳掠。
    二是能促进生产恢复,集中的人力可以更有效地组织起来,开垦城周荒地,兴修水利,快速恢复农业生产。
    三是能优化日后防御态势,某种程度上,这也是某种形式的“坚壁清野”,一旦日后元军来袭,进入这些区域后难以就地获得补给,也无法裹挟人口。
    赵昺坐镇于成都的总管府内,目光却已覆盖整个巴蜀大地。
    军事进攻、地方治理、人口整合,三管齐下,他正试图将这片刚刚挣脱元廷统治的土地,锻造成一个真正属于大宋的、稳固的复兴基石。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投票推荐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