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迁徙之策

推荐阅读: 科举福妻掌中娇三界血歌隋唐群英传:最全隋唐演义最强上门女婿死囚营:杀敌亿万,我成神了!大唐:我的宝箱强无敌扶摇直上重生官场:我闪婚了美女县长九幽剑帝太虚剑主!

    成都路地处川西平原,沃野千里。
    昔年得益于都江堰千年福泽,素有“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美誉。
    而今放眼望去,却是荒田连片,昔日盛景一去不返。
    这一切的根源,仍是四十余年前那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即便历经近半个世纪的休养生息,初步统计的户籍仍令人触目惊心。
    整个成都路辖下七州九县,登记在册的民户仅三万余,口数约二十一万人。
    这个数字虽比川东、川南略多,但相较于这片平原所能承载的潜力,相较于它昔日的繁华,仍是惊人的凋零。
    蒙古铁骑与连年战乱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创伤,远非一城一池的得失所能概括。
    拿下成都府后,军事行动并未停歇。
    第二日,李宏业便奉令率领两千川军骑兵与冉平麾下的两千长宁军骑兵,组成四千全甲铁骑,如同出柙猛虎,一路向西横扫。
    川西各州县元军守备空虚,闻风丧胆,几乎传檄而定,大片土地迅速重归宋土。
    至于追讨刘延寿与立智理威的任务,则由易士英接手。
    隔日傍晚,疾驰的骑兵大军便在龙泉山蜿蜒的山道中,精准截住了那支拖沓的逃亡队伍。
    能找到他们,全赖沙仔一路留下的僰族特有暗号——那些刻在树干、石头上不易察觉的印记,为追兵指明了方向。
    刘延寿看到如神兵天降的一千宋军骑兵时,整个人都懵了,根本无法理解成都府为何溃败得如此之快。
    他甚至没来得及组织起像样的抵抗,就被如狼似虎的士卒从马车里拖了出来,狼狈不堪地塞进了冰冷的囚车。
    立智理威则显得平静许多,或许早在离开成都府时便已料到这一刻的到来,只是无奈地叹了口气,认命般地再次踏入了那方熟悉的囚笼。
    沙仔记挂着那封可能已送出的求援信,向易士英要了十余骑兵,带着他们沿驿道向资州方向疾追那名龙泉驿的急递铺兵卒而去,务求截断消息。
    刘延寿与立智理威被生擒回成都府,直接投入元廷衙门的阴暗牢房后,暂时无人理会。
    晚归的沙仔也幸不辱命,截获了那名驿卒,急冲冲来到总管府报信。
    赵昺并没有责怪沙仔擅自追踪的危险举动,看着这个憨直却忠诚勇敢的僰族汉子,心中唯有感激与庆幸。
    此人真乃自己的福将,若那封求援信落到汪家之手,必将招来大麻烦。
    他语气温和:“沙仔,此番辛苦你了。眼下朕手里也没什么东西能赏赐给你,我准你回一趟凌霄城,看看家中阿母和弟弟可好?”
    沙仔却用力摇了摇头,眼神坚定:“官家,跟在您身边建功立业,才是男儿该做的事!家里人......等年底再说!”
    赵昺看着他倔强的样子,心中一动,想起一份酝酿已久的计划。
    他正色道:“好!既然如此,朕便给你个差事。给你一份官身,朕任命你为蜀地第一任安抚使,可愿意?”
    沙仔一愣,显然不太明白这个官名意味着什么。
    赵昺耐心解释:“你明日动身,前去重庆府寻阿大统领。传朕旨意,命他点齐五千西南夷军,由你协同,东出绍庆府。”
    他走到屋内堪舆图前,指向渝东、鄂西交界的大片山地区域:“那里世代栖息着诸多土司部族。你这个安抚使要做的事,便是去那边,与他们的头人商议,请他们举族迁徙。”
    “迁徙?”沙仔更疑惑了。
    “对。”赵昺目光深远,“告诉他们,朕欢迎他们迁到重庆府、嘉定城,甚至这成都府来居住。”
    “朕会命人选派一些临近山林、适宜他们传统渔猎生活的城池、要镇,妥善安置他们栖息。”
    “朕可以让他们不必再世代苟活于那山峦重叠、溪涧纵横的洞窟险地,与虎狼争食,受瘴疠之苦。”
    言及此处,赵昺语气变得郑重:“条件,只有一条——他们需帮朕守城。得其安居乐业之,需担保境安民之。其中权衡,让他们自行抉择。”
    而后,他手指重重落在绍庆府境内一点:“至于绍庆府那边,元廷掌控力历来薄弱,你们此行,顺道将怀德府拿下即可,不必深入蛮荒之地,徒耗兵力。”
    沙仔虽然对许多词汇似懂非懂,但官家的信任与重托,他真切地感受到了。
    他挺起胸膛,用力抱拳:“官家放心,沙仔一定把事办好!”
    赵昺怕他不懂招抚的具体事宜,当即写了一封书信交付于他。
    沙仔脸色异常亢奋,郑重接过信件塞进怀里。
    他莫名其妙就被官家赏赐当了一个安抚使的官身,一想到年底见到阿母时她一脸骄傲的样子,就感到浑身是劲,乐呵呵地离开了书房。
    赵昺望着他离去的背影,在替他开心之余,内心也抱着一丝憧憬。
    定下迁徙土司之策,实属无奈之举,亦是审时度势的必然选择。
    眼下蜀中人口凋零至此,仅靠自然生息,不知何年何月才能恢复元气。
    将那些世代隐居深山的少数族群迁出,充实平原城邑,是快速增加丁口、恢复生产的捷径。
    幸而有凌霄城僰人先例在前,由他们现身说法,总能减少许多不必要的敌意与猜忌。
    至于后续如何治理,如何真正将这些族群融入蜀地,赵昺心中已有长远考量。
    他打算推行后世那套成熟的民族共融之法:
    其一,大力鼓励汉人与之通婚,以血脉交融逐步打破隔阂,这是最根本、也最温和的消融之道;
    其二,广办学堂,无论汉僰苗彝,孩童皆需入学,让他们自幼学习相同的文字语言,知晓共同的礼仪伦常。
    宋朝汉人的识字率本就不低,有雕版印刷之便,书籍相对普及。
    酒肆茶寮的小厮都能拿出纸笔记菜名。
    虽久经战乱,可要找些启蒙私塾先生还是相对容易的。
    但他也清楚,这非一朝一夕之功,需持之以恒,方见其效。
    当然,他更清楚一点:并非所有土司头人都愿意顺应时势。
    对于那些企图借此机会狮子大开口,妄想维持独立王国、作威作福的,他绝不会妥协。
    一旦这些久居山林的夷族接受了安置,谈判的条件便由不得他们了。
    赵昺从来不信,那些为了维护自身特权而不惜阻碍族人获得更好生活的头人,能够抵挡得住时代前行与民心所向的滚滚洪流。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投票推荐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