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清扫西野五

推荐阅读: 夜天子混沌道祖牧神记逆流年代:从1970开始种田养家柯南里的不柯学侦探诡异纪元:每月一个专属天赋假如另一半是死人大仙救命啊修勾修仙:我的男友是二哈修真界房奴奋斗史

    冬雪消融,春风拂过清河畔,岸边的枯草冒出新芽,冻土解冻后散发出湿润的泥土气息,整个塘州大地渐渐复苏。
    与此同时,经过一冬整训的圭圣军也结束了休整,开始频繁对塘州境内的可萨势力展开侦察与袭扰 , 小队骑兵昼伏夜出,破坏可萨人的粮草运输线,袭击落单的巡逻队,搅得可萨军人心惶惶。
    谭威看着镜中自己因冬季运动量不足而渐长的赘肉,不禁皱起眉头。
    自入冬后,他多在屋内处理军务,晨练强度也有所降低,腰间的铠甲竟比之前紧了不少。
    为了恢复状态,他当即加大晨练力度,不仅延长木剑练习时间,还增加了负重跑、举石锁等项目,每日练得满身大汗才罢休。
    没过几日,他更是亲自率领艮军深入可萨人控制的敌境,一方面是为了鼓舞士气,让士兵们在实战中熟悉地形,另一方面也是想通过高强度的行军作战消耗热量,尽快减掉赘肉。
    圭圣军的频繁行动让可萨军疲于应对,不得不收缩防线,放弃了多个外围据点,其中便包括战略位置重要的查达军寨。
    查达军寨被弃后,周边数十里范围内因担心圭圣军袭扰,可萨牧民纷纷撤离,渐渐形成了一片无人区,成为双方势力之间的缓冲地带。
    杜风正等几名文官得知谭威亲自率军深入敌境后,忧心忡忡地找到他进谏:“都督,可萨人虽收缩防线,但仍有不少兵力,您身为全军统帅,贸然孤军冒险太过危险,一旦发生意外,圭圣军将群龙无首,还望都督以大局为重,不要再亲自领兵袭扰。”
    谭威心中虽不认同 “冒险” 的说法 , 他对整训后的圭圣军战斗力有十足把握,且每次行动都做了周密部署 , 但也理解文官们的担忧。
    为了安抚人心,他最终还是下令停止袭扰行动。
    其实谭威早已在暗中筹备一场更大规模的战役,他让军需部门加快粮草储备与军械调配,命各军将领制定详细的作战计划,还派出多支侦察小队绘制塘州境内可萨军的布防图。
    经过一冬的整训,圭圣军无论是士气还是战斗力都有了质的提升,他有信心通过一场大战,彻底击溃塘州的可萨势力,一举平定这片长期动荡的土地。
    谭威之所以敢下定决心与塘州可萨军展开决战,底气源于冬季暗中筹划的两件事均取得显着成效,圭圣军的战斗力得到了质的提升。
    这两件事如同为即将出鞘的利剑淬了火,让他对即将到来的大战充满信心。
    其一便是秋景负责的军械标准化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起初秋景独自牵头制定各类武器标准时,虽有思路却深感人手不足、经验欠缺,推进速度一度缓慢。
    徐悠看在眼里,便向谭威提议:“章斐此前在战场上立过大功,做事严谨细致,如今担任梅园副园长,事务相对清闲,若调他担任秋景的副手,定能助标准化工作事半功倍。”
    谭威本就赏识章斐的能力,闻言当即拍板同意,全力支持这一人事安排。
    章斐接到调令后,丝毫不敢懈怠,迅速投入到标准化工作中。
    他主动与秋景沟通,梳理出当前工作的重点与难点,随后联合华龙讲武堂书院的几位先生,组成专项攻坚小组。
    考虑到战场急需,他们决定优先推进弩弓、野炮、战马车这三类关键军械的标准化。
    章斐凭借自己对军械的熟悉,结合先生们的理论知识,带领小组日夜钻研,从弩弓的拉力参数、箭矢的配重比例,到野炮的炮管口径、炮弹规格,再到战马车的车厢尺寸、挂钩接口标准,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推敲、试验,确保既符合实战需求,又便于批量生产。
    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标准化方案很快便完成定稿。
    相关工匠营接到方案后,立刻调整生产流程,按统一标准开展生产。
    得益于标准化带来的高效,春季刚至,便已产出八十多辆新马车、四十多辆野炮弩炮。
    这些军械部件规格统一,不仅生产速度大幅提升,后续的维修与调配也更为便捷,圭圣军的装备保障能力瞬间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秋景看着堆积如山的标准化军械,心中满是欣慰,暗自庆幸章斐的加入让这项棘手的工作得以顺利推进。
    其二军情营段飞传来捷报,成功将成都工匠田大哈及其子田二郎全家安全接至营州。
    田大哈作为西蜀连弩的制造者,其掌握的连弩技术是谭威觊觎已久的 “宝贝”,此次能将他全家接来,实属不易,而这一切的契机,竟源于一场意外的变故。
    原来田大哈的儿子田二郎性格耿直,不久前在成都府办事时,因不满当地一名小吏借机勒索商户,与其发生争执。
    那小吏心胸狭隘,事后便怀恨在心,捏造罪名诬陷田二郎 “私藏兵器、意图不轨”。
    田大哈得知消息后,心急如焚,为了救儿子,他耗尽家中所有积蓄,四处托人打点,才勉强将田二郎从大牢中赎出。
    经此一事,田家不仅家境败落,田大哈也对成都府的官场彻底失望,担心小吏日后还会报复,正愁无处可去。
    段飞在成都暗中观察田家许久,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刻抓住机会。
    段飞抵达成都时,并未急于接触田大哈,而是先找到陆惟君的族侄陆霜。
    陆霜早年与田大哈有官贸往来,彼此还算熟悉,由他牵线最为稳妥。
    在陆霜的引荐下,段飞以 “北方商队采买军械工匠” 的身份见到了田大哈。
    初次见面,段飞并未表露真实意图,只是闲聊成都匠作行情,偶尔提及北方对技艺精湛工匠的重视,渐渐获得田大哈的初步信任。
    几日后田家出事,段飞见时机成熟,才从怀中取出谭威的亲笔信,郑重递到田大哈手中:“田师傅,实不相瞒,我是圭圣军军情营段飞。我家都督谭威久闻您制作西蜀连弩的绝技,特命我前来相邀。只要您肯携家人前往营州,都督承诺即刻为您全家脱贱入良,还授予您七品监事作官衔,子孙后代也能摆脱匠户身份,安稳生活。”
    田大哈捧着信纸,手指微微颤抖,他做了一辈子匠户,细想之下觉的 “贱籍” 二字带来的屈辱,谭威的承诺无疑是天大的诱惑。
    再看一旁因受刑仍脸色苍白的儿子田二郎,想到家中积蓄耗尽、还可能遭小吏报复的困境,他眼中泛起泪光,沉默片刻后重重点头:“罢了,成都已无容身之地,能为家人谋个好前程,我去!”
    为掩人耳目,段飞精心设局,深夜时分,他让人在田家宅院点燃一把小火,又将一具事先准备好的无主尸体放在火场,伪造成 “田家意外失火、主人不幸遇难” 的假象。
    周边邻居被火光惊醒时,火势已被 “控制”,只留下一片焦黑的废墟。
    段飞则带着田家老小,混在早备好的商队中,趁着夜色悄然离开成都。
    当地官府本就因收受了段飞的银两,加上 “证据确凿”,便草草结案,并未深究。
    历经半个多月的行程,田家终于抵达营州。
    谭威早已在都督府外等候,见到田大哈一家,亲自上前搀扶:“田师傅一路辛苦,营州便是您的新家了。”
    随后,他设宴款待田家,席间不断询问旅途状况,又让人引他们去早已备好的宅院,院内房屋宽敞明亮,家具用品一应俱全,连田二郎养伤所需的药材都已备好。
    田大哈父子看着眼前的一切,再也抑制不住激动,双双跪倒在地,哽咽道:“都督如此厚待,我父子定当肝脑涂地,报答恩情!”
    谭威连忙将二人扶起,笑着说道:“我敬重二位的手艺,无需如此。我已下令设立连弩营,由你们父子主持,专门打造车载连弩。”
    他抿了抿嘴,补充道,“这连弩需设计成可拆卸式,方便运输与组装。”
    至于日后打算在战车上安装行军炮的真正意图,他并未明说,此事尚在筹划中,待连弩营运转稳定后再做打算更为稳妥。
    安顿好田家后,谭威将精力转向河西经营。
    他细想之下觉的营州地处边境,物产资源是发展根基,遂派多名工匠沿营州以北的赤河沿岸探查矿产。
    开春后探矿队传来喜讯,在赤河上游发现大储量铁矿与石炭矿,且周边森林茂密,木材资源充足,足以支撑军械冶炼与建造需求。
    为巩固边防,谭威又下命令派坎军将领杜博、东莱鹄率领两千军士进驻羟县,重修当地废弃的防所。
    羟县位于营州西北门户,战略位置重要,防所重修后可作为抵御可萨人袭扰的前沿阵地。
    然而当杜博与东莱鹄抵达羟县后才发现,原有的防所损毁严重,不仅需要修复城墙、搭建营房,还要挖掘护城河、修筑了望塔,仅靠两千军士,无论是人力还是工期,都远难满足重修需求。
    谭威正因重修羟县防所缺人手犯难,来回踱步于书房时,机密处传来消息,开州新一批灾民正向北迁移,这些灾民皆是春初黄河凌汛后失去土地的百姓,数量足有数千人。
    谭威闻言眼前一亮,这正是解决人手短缺的好机会,当即下令:“命人沿途暗中接济,确保灾民安全抵达营州,到后按人头分土地、发粮食,再挑选青壮参与羟县防所重修,给予额外口粮补贴。”
    灾民们的迁徙之路虽漫长艰辛,却因有机密处人员暗中递粮送水,少了许多颠沛流离之苦。
    当他们抵达营州城外,看到官兵们早已备好的粮食与划分好的土地时,无不感激涕零。
    一位拄着拐杖的老灾民颤巍巍地跪地叩谢:“多谢都督收留,给了我们一条活路啊!”
    谭威站在城头看着这一幕,心中稍安,既解决了防所重修的人手问题,也为营州增添了人口,算是一举两得。
    不久后又有一队特殊的人群来到营州,帖木尔留下的番人带回了数百名西域遗民。
    这些遗民已在西域流落百年,听闻营州安定,便冒险东迁,一路上风餐露宿、疾病缠身,不少人没能撑到终点,抵达营州时,幸存者个个面黄肌瘦、衣衫褴褛,孩子们更是饿得哇哇大哭。
    谭威亲自到城外迎接,看到他们的惨状,忍不住红了眼眶,转身对身边的官员吩咐:“立刻安排住处,发放粮食和药品,他们和开州灾民一样,享受同等安置待遇。”
    遗民们听不懂汉话,却从谭威的神情与官兵的行动中感受到了善意,纷纷跪地行礼,眼中满是劫后余生的庆幸。
    消息传开后,更多流落西域的遗民听闻营州的善待,也陆续冒险向营州赶来。
    与此同时,陈六子的私盐队伍在冬季悄然壮大。
    营州与蓝池城地处枢纽位置,北接草原、西连西域,正是贩盐的绝佳据点。
    陈六子借着这一地理优势,将盐运往西北诸族,生意越做越大,谭威对此心知肚明,却并未阻止,他心中早已估算,大明的命数恐怕不到两年,如今乱世将至,掌控盐源既能积累财富,也能拉拢西北诸族,因此便没了心理障碍,只是暗中嘱咐陈六子 “低调行事,确保盐路安全”。
    与对私盐的 “默许” 不同,圭圣军对贩铁行为采取了极为严厉的打击态度。
    铁器是打造军械的关键物资,若流入可萨人或其他敌对势力手中,后果不堪设想。
    谭威下令:“凡查获走私铁具者,立斩不赦,首级悬于城门示众。”
    不久后一队妄图将铁具走私到可萨部落的商人被查获,谭威毫不留情地执行了命令。
    当走私商人的首级悬挂在营州城门上时,过往百姓与商贩无不心惊胆战,那些原本还想开辟铁器走私通道的人,看到这般震慑场面,纷纷打消了念头,再也不敢触碰这条红线。
    营州的铁器管控一时变得极为严格,为圭圣军的军械安全筑牢了防线。
    崇祯十五年春,经过半年多的积蓄与筹备,圭圣军实力已大幅增强,标准化军械批量产出,灾民与遗民中的青壮补充入营,田大哈主持的连弩营也造出数十架车载连弩。
    谭威看着校场上排列整齐、士气高昂的士兵,心中决战的念头愈发坚定,当即决定发起对可萨涵部的 “大扫除” 战役,目标直指扫清塘州外围的可萨势力,为后续彻底平定塘州奠定基础。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投票推荐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