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 威震漠西十二
推荐阅读: 神道众生、 重生官场:我闪婚了美女县长、 系统:穿越,我用加特林反清复明、 天商无双、 史上第一绝境、 非洲农场主、 最强渔夫、 我真的只是反派、 霸天武魂、 斗破利欲场:我和美女董事长、
张廪本是清高的读书人,祖上虽曾是勋贵,如今却家道中落,只能靠翰林虚职与变卖族产维持生计。
当他得知杜淳秋介绍的联姻对象是安盛时,第一反应便是拒绝 , 在他根深蒂固的观念里,商人终究是 “下九流”,即便再有钱,也难登大雅之堂,自己虽落魄,却也不愿让女儿嫁给商人,辱没了家族名声。
张廪的妻子却不这么想,她出身江南大族,嫁入张家后一直掌管家中事务,细想之下觉的家境早已捉襟见肘,若再不想办法改善,恐怕连基本的生活都难以维持。
更重要的是,她敏锐地察觉到,近些年商人的社会地位已有所松动,不少商人凭借财富与人脉,甚至能与官员、勋贵平起平坐。
得知张廪拒绝联姻,她当即动了怒,当着杜淳秋的面与张廪争执起来:“你以为现在还是从前吗?家里都快揭不开锅了,你还抱着那点读书人的清高不放!安先生是京华名流,家底丰厚,又与皇亲有往来,女儿嫁过去难道会受委屈?你要是执意拒绝,以后家里的用度,你自己想办法!”
张廪被妻子说得哑口无言,心中虽仍有不甘,却也明白妻子说的是实情。
无奈之下,他只能私下找到杜淳秋,旁敲侧击地打探安盛的底细,想确认对方是否真如妻子所说那般可靠。
杜淳秋见张廪态度松动,便如实告知:“安盛兄并非普通商人,他因家族变故,早年曾在军中任职,官职还不低,只是后来因厌倦武事才弃武从商,而且他本身也是读书人出身,诗词文章都有涉猎,绝非粗鄙之人。如今他与谭、周两家皇亲交好,在京师人脉广阔,你女儿嫁过去,不仅能改善家里的处境,日后也能有个依靠。”
张廪听完这番话,心中的顾虑终于消减了大半 , 他最在意的便是 “商人” 身份与 “文化素养”,如今得知安盛有军官背景、读书人出身,还与权贵交好,便觉得这门婚事也并非不可接受。
思索再三,他终于松了口,勉强点头应允:“既然如此,那便按杜兄说的办吧。”
安盛之所以最终应允与张廪女儿的婚事,除了杜淳秋的劝说与家境的考量,更重要的是他听闻张廪家教甚严,其女儿自小接受传统教育,性情温婉知礼,绝不会像其他勋贵女子那般干涉丈夫的事务。
对安盛而言,这样的妻子既能为他撑起 “有家室” 的体面,又不会打扰他内心的平静与对过往的念想,正是他理想中的伴侣模样。
定亲之后,安盛心中难免有几分失落 , 终究还是与年少时的憧憬擦肩而过,未能真爱。
可这份失落很快便被如释重负取代,仿佛卸下了多年来压在心头的重担,不用再面对亲友的催婚与旁人的议论。
加上此次从京师到营州千里奔波,沿途见识了不同的风土人情,心境也愈发舒展,对未来的生活多了几分期待。
安盛想着这些,此时书房内的杏仁茶还冒着热气,谭威与安盛相对而坐,随意聊着天。
谭威忽然想起安盛曾提及过英娘,便开口说道:“你此次回京师,顺便给英娘捎些蓝池肉松吧。这肉松是用当地的羊肉做的,肉质紧实,味道咸香,方便保存,也算是西北的一点特色。”
安盛听到 “英娘” 二字,端着茶碗的手微微一顿,心中泛起一丝涟漪 ,但他很快便平复了心绪,脸上恢复了往日的平静,轻轻点头:“都督有心了,我记下了,回去后定会亲自送到郡主府上。”
随后安盛话锋岔开,说起了返程的安排:“这次回去,我打算顺道巡查一下各地的孙家商铺分店。此前收到消息,有些分店存在账目混乱、货物积压的问题,还有的店员服务态度不佳,影响了商铺的声誉。趁这次返程,正好去实地看看,把这些问题解决了,也好让总铺放心。”
谭威闻言,微微点头 , 他细想之下觉的孙家商铺不仅是自己的产业,更是自己与京师之间重要的联络渠道,商铺承担着传递情报、转运物资的重任,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可他如今专注于西北战事,既要整顿圭圣军,又要应对可萨人的威胁,实在无暇细管商铺的具体事务,只能将这一切托付给安盛。
想到这里,谭威不禁想起现代社会的跨国企业管理模式 , 那些大型企业遍布全球,却能通过完善的制度实现高效管控。
他心中一动,若是能将这种模式借鉴到孙家商铺的管理中,或许能解决分店混乱的问题。
可转念一想,他又无奈地摇了摇头 , 前世他只是个普通军校生,虽听过不少知名企业的名称,如沃尔玛、麦当劳等,却对其具体的运作细节一窍不通,既不知道如何制定考核制度,也不清楚如何规范流程,空有想法却无法落地。
既然无法提出具体建议,谭威便不再纠结,转而从原则上对安盛强调:“孙家商铺如今规模越来越大,分店遍布各地,单靠人治恐怕难以兼顾。你回去后,要牵头为商铺建立一套规范化的制度,比如统一的账目记录标准、货物进出流程、店员服务规范等,让各分店都能依规经营。这样一来,总铺既能方便地管控各分店的运营情况,也能通过制度进行考核奖惩,避免出现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这就如同朝廷治理天下,靠的不是皇帝事事亲力亲为,而是完善的制度保障政令畅通,让各地官员有章可循。”
听到谭威提及孙家商铺的制度建设,安盛眼中瞬间闪过一丝亮色,语气也变得格外郑重,满是推崇地说道:“都督有所不知,其实孙家商铺如今能有这般规模,离不开郡主的功劳。郡主一直很重视商铺管理,早在年前就牵头制定了一系列制度 , 从账簿记录的格式规范,到掌柜选任的考核标准,再到货物定价的浮动范围,几乎涵盖了商铺运营的方方面面。”
他抿了抿嘴,又补充道:“郡主还根据各地的风土人情与市场需求,按地区制定了不同的经营标准与主营货品 , 比如江南分店主打丝绸茶叶,北方分店侧重粮食布匹,这样既避免了货品积压,又能更好地满足当地需求。她把这些制度整理成册,厚厚的一本,篇幅几乎堪比《大明律》,咱们商铺上下都得照着执行,这些年分店能稳定运营,全靠这套制度撑着。”
说这话时,安盛的语气里满是敬佩,仿佛提起那个女人,连带着对那些枯燥制度的评价都多了几分温度。
谭威听着安盛的话,心中也泛起一阵回忆 , 他忽然想起,英娘曾在半年前给她写过一封信,信中提议在孙家商铺之外另开一家新商铺,理由是孙家商铺规模已过于庞大,担心安盛手握巨富会引来不必要的猜忌,也想为商铺发展多留一条后路。
当时他仔细斟酌后,觉得英娘的考虑很周全,便同意了这个提议,还特意放权给英娘,让她全权负责新商铺的筹备与运营,自己并未过多干涉。
想到这里,谭威又补充道:“英娘确实有远见,之前她提议另开新商铺,我已经同意了,也把权力交给了她,如今想来,有她在,新商铺的管理肯定也不会出问题。”
他抿了抿嘴,又想起与英娘的通信方式,忍不住说道,“我与英娘通信,用的是我参照泰西文字结合汉语拼音创造的独特文字,这种文字只有我们两人能看懂,既安全又私密,不用担心消息泄露,也方便交流商铺管理的细节。”
安盛闻言,眼中露出几分倏然,随即又释然点头 , 他早知道谭威见识不凡,能创造出独特文字用于通信,倒也符合他的行事风格,这其实也算给自己避嫌了。
两人聊完商铺制度,谭威话锋一转,看向安盛说道:“不过,还有件事我得跟你提一下 , 机密处的管理,目前还有些问题需要改进。你应该知道,现在机密处各分处的经费,都是由当地的孙家商铺分店承担,而且每半年才审核一次账目。这种模式看似方便,实则隐患不小。”
他伸出手指,一一分析道:“首先经费由分店承担,分处的活动经费多少、用途如何,分店掌柜多少都会知晓,这就导致分处的秘密活动很难完全瞒着分店,时间长了,难免有泄密风险,其次,经费依赖分店,容易让分处与分店的利益绑定在一起,时间久了可能形成地方派系,到时候总处想管控都难。”
说到这里,谭威停顿了一下,眼神中多了几分思索:“其实这问题的根源,在于机密处本就是从孙家商铺脱胎而来的 , 早年为了方便开展活动,机密处的人、财、物都依附于商铺,后来虽然名义上分家了,但两者之间的联系依旧十分紧密,很多流程都没彻底厘清。你作为商铺与机密处的牵头人,也没能彻底将二者的职能、财务、人员区分开来,才导致现在出现这些问题。”
安盛听着谭威的分析,脸上的轻松渐渐褪去,眉头也皱了起来 , 他此前确实没意识到这些细节问题,如今经谭威点拨,才发现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关联,实则隐藏着不小的风险。
他下意识地端起桌上的杏仁茶,却没喝,只是盯着茶碗中的倒影,心中开始默默梳理机密处与商铺的关联节点,思索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直到谭威对机密处问题的分析结束,安盛立刻放下手中的茶碗,神色凝重地颔首:“都督所言极是,这些隐患确实不容忽视。我回京后第一时间就着手整改 , 分处的经费,会改由机密处总会统一拨付,彻底切断与孙家商铺分店的财务关联,分处的办公地点也会尽快搬离孙家商铺,另选隐蔽场所,人员方面,会逐步将与商铺有牵连的人调离,换成可靠的新人,确保机密处的独立性。”
谭威见安盛行动力极强,心中稍定,又进一步提出具体要求:“除了财务与场地,机密处还得学会以合法身份融入市井。分处的堂主,可扮作商铺掌柜、茶馆老板、郎中这类常见角色,既能方便收集信息,又不易引人怀疑。另外,让孙家商铺多训养些信鸽,专供机密处传信用,信鸽速度快、目标小,比快马传信更隐蔽,能减少消息泄露的可能。”
说到这里,谭威又提及另一件要事:“还有,你暗中招揽些中原的无地百姓和难民,让他们来营州、蓝池城定居。咱们这边土地多,只要肯劳作,就能活下去,到时候给他们分土地、发农具,让他们安心耕种。这样一来,既能充实两地人口,增加粮食产量,也能为圭圣军储备潜在兵源,一举两得。”
安盛闻言,立刻想到当下的局势:“眼下黄河刚决堤,河南、山东一带难民极多,正好是招揽的好时机。我回去后,会在难民聚集的地方设粥场,一边救济,一边悄悄引导他们前往营州、蓝池城,不会引起朝廷注意。”
两人敲定完这些事,书房内的气氛忽然变得压抑。
谭威身子微微前倾,声音压得更低,神色严肃地看向安盛,开始托付核心机密:“有件事,我只对你一人说,你务必记牢,绝不能泄露半分 , 令机密处重点监视三个人:吴三桂、赵忠坤,还有范永斗。”
他抿了抿嘴,眼神中满是冷肃:“要记录他们及家族亲信的所有行动,无论是私下会面、书信往来,还是军中调动、财产变动,都要详细记录,整理成绝密资料妥善存档。你要清楚,如今大明的新军是武力核心,吴三桂手握重兵,赵忠坤在朝中根基深厚,这两人极有可能成为未来时局变动的领头者,提前掌握他们的动向,才能应对突发变故。”
随后谭威特意强调范永斗:“至于以范永斗为首的八大晋商,更要设法渗透。他们常年与北边贸易,暗中输送物资,对大明隐患极大,且消息灵通,掌控着大量财富与人脉,若能在他们内部安插人手,既能获取情报,也能在关键时刻牵制他们。”
安盛听得心头一震,他从未想过谭威会将如此核心的任务托付给自己,更没想到这三人竟被视作 “未来变局关键”。
他下意识地挺直脊背,双手紧握成拳,郑重应道:“都督放心,属下定不辱命,定将这三人的动向盯紧,绝不让任何蛛丝马迹遗漏。”
谭威看着他的模样,缓缓说道:“此事关系重大,此前我未向任何亲信提及,连徐悠、杨威都不知情。你肩上的担子,比你想象中更重,务必谨慎再谨慎。”
安盛其实听完谭威的托付后,一股难以言喻的恐慌席卷全身 ,但依旧应下。
当他得知杜淳秋介绍的联姻对象是安盛时,第一反应便是拒绝 , 在他根深蒂固的观念里,商人终究是 “下九流”,即便再有钱,也难登大雅之堂,自己虽落魄,却也不愿让女儿嫁给商人,辱没了家族名声。
张廪的妻子却不这么想,她出身江南大族,嫁入张家后一直掌管家中事务,细想之下觉的家境早已捉襟见肘,若再不想办法改善,恐怕连基本的生活都难以维持。
更重要的是,她敏锐地察觉到,近些年商人的社会地位已有所松动,不少商人凭借财富与人脉,甚至能与官员、勋贵平起平坐。
得知张廪拒绝联姻,她当即动了怒,当着杜淳秋的面与张廪争执起来:“你以为现在还是从前吗?家里都快揭不开锅了,你还抱着那点读书人的清高不放!安先生是京华名流,家底丰厚,又与皇亲有往来,女儿嫁过去难道会受委屈?你要是执意拒绝,以后家里的用度,你自己想办法!”
张廪被妻子说得哑口无言,心中虽仍有不甘,却也明白妻子说的是实情。
无奈之下,他只能私下找到杜淳秋,旁敲侧击地打探安盛的底细,想确认对方是否真如妻子所说那般可靠。
杜淳秋见张廪态度松动,便如实告知:“安盛兄并非普通商人,他因家族变故,早年曾在军中任职,官职还不低,只是后来因厌倦武事才弃武从商,而且他本身也是读书人出身,诗词文章都有涉猎,绝非粗鄙之人。如今他与谭、周两家皇亲交好,在京师人脉广阔,你女儿嫁过去,不仅能改善家里的处境,日后也能有个依靠。”
张廪听完这番话,心中的顾虑终于消减了大半 , 他最在意的便是 “商人” 身份与 “文化素养”,如今得知安盛有军官背景、读书人出身,还与权贵交好,便觉得这门婚事也并非不可接受。
思索再三,他终于松了口,勉强点头应允:“既然如此,那便按杜兄说的办吧。”
安盛之所以最终应允与张廪女儿的婚事,除了杜淳秋的劝说与家境的考量,更重要的是他听闻张廪家教甚严,其女儿自小接受传统教育,性情温婉知礼,绝不会像其他勋贵女子那般干涉丈夫的事务。
对安盛而言,这样的妻子既能为他撑起 “有家室” 的体面,又不会打扰他内心的平静与对过往的念想,正是他理想中的伴侣模样。
定亲之后,安盛心中难免有几分失落 , 终究还是与年少时的憧憬擦肩而过,未能真爱。
可这份失落很快便被如释重负取代,仿佛卸下了多年来压在心头的重担,不用再面对亲友的催婚与旁人的议论。
加上此次从京师到营州千里奔波,沿途见识了不同的风土人情,心境也愈发舒展,对未来的生活多了几分期待。
安盛想着这些,此时书房内的杏仁茶还冒着热气,谭威与安盛相对而坐,随意聊着天。
谭威忽然想起安盛曾提及过英娘,便开口说道:“你此次回京师,顺便给英娘捎些蓝池肉松吧。这肉松是用当地的羊肉做的,肉质紧实,味道咸香,方便保存,也算是西北的一点特色。”
安盛听到 “英娘” 二字,端着茶碗的手微微一顿,心中泛起一丝涟漪 ,但他很快便平复了心绪,脸上恢复了往日的平静,轻轻点头:“都督有心了,我记下了,回去后定会亲自送到郡主府上。”
随后安盛话锋岔开,说起了返程的安排:“这次回去,我打算顺道巡查一下各地的孙家商铺分店。此前收到消息,有些分店存在账目混乱、货物积压的问题,还有的店员服务态度不佳,影响了商铺的声誉。趁这次返程,正好去实地看看,把这些问题解决了,也好让总铺放心。”
谭威闻言,微微点头 , 他细想之下觉的孙家商铺不仅是自己的产业,更是自己与京师之间重要的联络渠道,商铺承担着传递情报、转运物资的重任,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可他如今专注于西北战事,既要整顿圭圣军,又要应对可萨人的威胁,实在无暇细管商铺的具体事务,只能将这一切托付给安盛。
想到这里,谭威不禁想起现代社会的跨国企业管理模式 , 那些大型企业遍布全球,却能通过完善的制度实现高效管控。
他心中一动,若是能将这种模式借鉴到孙家商铺的管理中,或许能解决分店混乱的问题。
可转念一想,他又无奈地摇了摇头 , 前世他只是个普通军校生,虽听过不少知名企业的名称,如沃尔玛、麦当劳等,却对其具体的运作细节一窍不通,既不知道如何制定考核制度,也不清楚如何规范流程,空有想法却无法落地。
既然无法提出具体建议,谭威便不再纠结,转而从原则上对安盛强调:“孙家商铺如今规模越来越大,分店遍布各地,单靠人治恐怕难以兼顾。你回去后,要牵头为商铺建立一套规范化的制度,比如统一的账目记录标准、货物进出流程、店员服务规范等,让各分店都能依规经营。这样一来,总铺既能方便地管控各分店的运营情况,也能通过制度进行考核奖惩,避免出现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这就如同朝廷治理天下,靠的不是皇帝事事亲力亲为,而是完善的制度保障政令畅通,让各地官员有章可循。”
听到谭威提及孙家商铺的制度建设,安盛眼中瞬间闪过一丝亮色,语气也变得格外郑重,满是推崇地说道:“都督有所不知,其实孙家商铺如今能有这般规模,离不开郡主的功劳。郡主一直很重视商铺管理,早在年前就牵头制定了一系列制度 , 从账簿记录的格式规范,到掌柜选任的考核标准,再到货物定价的浮动范围,几乎涵盖了商铺运营的方方面面。”
他抿了抿嘴,又补充道:“郡主还根据各地的风土人情与市场需求,按地区制定了不同的经营标准与主营货品 , 比如江南分店主打丝绸茶叶,北方分店侧重粮食布匹,这样既避免了货品积压,又能更好地满足当地需求。她把这些制度整理成册,厚厚的一本,篇幅几乎堪比《大明律》,咱们商铺上下都得照着执行,这些年分店能稳定运营,全靠这套制度撑着。”
说这话时,安盛的语气里满是敬佩,仿佛提起那个女人,连带着对那些枯燥制度的评价都多了几分温度。
谭威听着安盛的话,心中也泛起一阵回忆 , 他忽然想起,英娘曾在半年前给她写过一封信,信中提议在孙家商铺之外另开一家新商铺,理由是孙家商铺规模已过于庞大,担心安盛手握巨富会引来不必要的猜忌,也想为商铺发展多留一条后路。
当时他仔细斟酌后,觉得英娘的考虑很周全,便同意了这个提议,还特意放权给英娘,让她全权负责新商铺的筹备与运营,自己并未过多干涉。
想到这里,谭威又补充道:“英娘确实有远见,之前她提议另开新商铺,我已经同意了,也把权力交给了她,如今想来,有她在,新商铺的管理肯定也不会出问题。”
他抿了抿嘴,又想起与英娘的通信方式,忍不住说道,“我与英娘通信,用的是我参照泰西文字结合汉语拼音创造的独特文字,这种文字只有我们两人能看懂,既安全又私密,不用担心消息泄露,也方便交流商铺管理的细节。”
安盛闻言,眼中露出几分倏然,随即又释然点头 , 他早知道谭威见识不凡,能创造出独特文字用于通信,倒也符合他的行事风格,这其实也算给自己避嫌了。
两人聊完商铺制度,谭威话锋一转,看向安盛说道:“不过,还有件事我得跟你提一下 , 机密处的管理,目前还有些问题需要改进。你应该知道,现在机密处各分处的经费,都是由当地的孙家商铺分店承担,而且每半年才审核一次账目。这种模式看似方便,实则隐患不小。”
他伸出手指,一一分析道:“首先经费由分店承担,分处的活动经费多少、用途如何,分店掌柜多少都会知晓,这就导致分处的秘密活动很难完全瞒着分店,时间长了,难免有泄密风险,其次,经费依赖分店,容易让分处与分店的利益绑定在一起,时间久了可能形成地方派系,到时候总处想管控都难。”
说到这里,谭威停顿了一下,眼神中多了几分思索:“其实这问题的根源,在于机密处本就是从孙家商铺脱胎而来的 , 早年为了方便开展活动,机密处的人、财、物都依附于商铺,后来虽然名义上分家了,但两者之间的联系依旧十分紧密,很多流程都没彻底厘清。你作为商铺与机密处的牵头人,也没能彻底将二者的职能、财务、人员区分开来,才导致现在出现这些问题。”
安盛听着谭威的分析,脸上的轻松渐渐褪去,眉头也皱了起来 , 他此前确实没意识到这些细节问题,如今经谭威点拨,才发现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关联,实则隐藏着不小的风险。
他下意识地端起桌上的杏仁茶,却没喝,只是盯着茶碗中的倒影,心中开始默默梳理机密处与商铺的关联节点,思索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直到谭威对机密处问题的分析结束,安盛立刻放下手中的茶碗,神色凝重地颔首:“都督所言极是,这些隐患确实不容忽视。我回京后第一时间就着手整改 , 分处的经费,会改由机密处总会统一拨付,彻底切断与孙家商铺分店的财务关联,分处的办公地点也会尽快搬离孙家商铺,另选隐蔽场所,人员方面,会逐步将与商铺有牵连的人调离,换成可靠的新人,确保机密处的独立性。”
谭威见安盛行动力极强,心中稍定,又进一步提出具体要求:“除了财务与场地,机密处还得学会以合法身份融入市井。分处的堂主,可扮作商铺掌柜、茶馆老板、郎中这类常见角色,既能方便收集信息,又不易引人怀疑。另外,让孙家商铺多训养些信鸽,专供机密处传信用,信鸽速度快、目标小,比快马传信更隐蔽,能减少消息泄露的可能。”
说到这里,谭威又提及另一件要事:“还有,你暗中招揽些中原的无地百姓和难民,让他们来营州、蓝池城定居。咱们这边土地多,只要肯劳作,就能活下去,到时候给他们分土地、发农具,让他们安心耕种。这样一来,既能充实两地人口,增加粮食产量,也能为圭圣军储备潜在兵源,一举两得。”
安盛闻言,立刻想到当下的局势:“眼下黄河刚决堤,河南、山东一带难民极多,正好是招揽的好时机。我回去后,会在难民聚集的地方设粥场,一边救济,一边悄悄引导他们前往营州、蓝池城,不会引起朝廷注意。”
两人敲定完这些事,书房内的气氛忽然变得压抑。
谭威身子微微前倾,声音压得更低,神色严肃地看向安盛,开始托付核心机密:“有件事,我只对你一人说,你务必记牢,绝不能泄露半分 , 令机密处重点监视三个人:吴三桂、赵忠坤,还有范永斗。”
他抿了抿嘴,眼神中满是冷肃:“要记录他们及家族亲信的所有行动,无论是私下会面、书信往来,还是军中调动、财产变动,都要详细记录,整理成绝密资料妥善存档。你要清楚,如今大明的新军是武力核心,吴三桂手握重兵,赵忠坤在朝中根基深厚,这两人极有可能成为未来时局变动的领头者,提前掌握他们的动向,才能应对突发变故。”
随后谭威特意强调范永斗:“至于以范永斗为首的八大晋商,更要设法渗透。他们常年与北边贸易,暗中输送物资,对大明隐患极大,且消息灵通,掌控着大量财富与人脉,若能在他们内部安插人手,既能获取情报,也能在关键时刻牵制他们。”
安盛听得心头一震,他从未想过谭威会将如此核心的任务托付给自己,更没想到这三人竟被视作 “未来变局关键”。
他下意识地挺直脊背,双手紧握成拳,郑重应道:“都督放心,属下定不辱命,定将这三人的动向盯紧,绝不让任何蛛丝马迹遗漏。”
谭威看着他的模样,缓缓说道:“此事关系重大,此前我未向任何亲信提及,连徐悠、杨威都不知情。你肩上的担子,比你想象中更重,务必谨慎再谨慎。”
安盛其实听完谭威的托付后,一股难以言喻的恐慌席卷全身 ,但依旧应下。